①见《广西药用植物名录》。为卜芥之别名。②见《贵州民间方药集》。为海芋之别名。各详该条。
灸法之一。以细竹管(箭竿)或苇管一端轻轻插入耳中,另端置炷施灸。《千金要方》:“以苇筒长五寸,以一头刺耳孔中,四畔以面密塞之,勿令气泄,一头内大豆一颗,并艾烧之令燃,灸七壮。”用治口眼歪斜、耳疾等。
出《太平圣惠方》。为蚱蝉之别名,详该条。
证名。指呕吐因寒湿侵犯膀胱所致者。《经验医库·膀胱呕吐症》:“足太阳膀胱,感受寒湿,膀胱阳虚,不能化散,小腹胀痛呕吐,手足微寒,脉沉紧。”治宜温散,用加减五苓散。
经穴名。代号SJ5。出《灵枢·经脉》。属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阳之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阳维。位于腕部背横纹上2寸,尺、桡两骨间。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深层有桡神经之前臂骨间背侧神经,正中神经之骨间掌侧神
【介绍】:见傅山条。
【生卒】:27~约97【介绍】:东汉哲学家。字仲任,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所撰《论衡》多借医学道理以喻社会问题。对养生保健有所研究,撰《养性》16篇,已佚。其内容尚可从《医说》等书之引用而知其一斑。
病名。见《疡科准绳》卷三。为瘰疬单个生于颈项者。参见瘰疬条。
润燥法之一。又称凉燥。治疗外感燥热伤肺的方法。症见身热头痛、干咳少痰,或气逆喘急、咽干鼻燥、口渴心烦,舌干红无苔,或薄白而燥。用桑杏汤或清燥救肺汤。
病名。见佚名《广勤轩遗稿》。系痘疮入眼之俗称,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