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方补遗
见六种新编条。
见六种新编条。
【介绍】:北宋人。曾为益州路提点刑狱、镇西军节度使等。集有《神效备急单方》1卷,已佚。
指脾胃出现消化机能障碍。多由肝失疏泄或湿困脾阳所致,亦有因饮食壅滞而致者。主要证候有脘腹胀闷、食不消化、厌食、呃逆等。治宜疏肝理气。
①用辛凉解表药治疗风温表证,如银翘散。②属表里双解法。适用于里热较重而表证较轻的治法。症见高热、心烦口渴、微恶风寒、少汗或无汗、便秘、尿黄、苔黄白而干、脉滑数等,治宜三黄石膏汤。方中膏、连、芩、柏等能
经脉名称之一。包括足阳明胃经和手阳明大肠经。与太阳经互为表里。《素问·阴阳离合论》:“太阴之前,名曰阳明。”本经多血多气,阳气最盛,是在太阳和少阳两经阳气基础上的发展。《素问·至真要大论》:“两阳合明
《医学心悟》卷三方。贝母一钱五分,栝蒌一钱,天花粉、茯苓、橘红、桔梗各八分。水煎服。功能润肺清热,理气化痰。治燥热伤肺,咳嗽痰黄,咯痰不爽,咽干喉痛。方中主以贝母清热润肺,化痰止咳;辅以栝蒌清热涤痰而
见《陕西中草药》。为蝎子七之别名,详该条。
即口上胡须。《灵枢·阴阳二十五人》:“血气盛则髭美,血少气多则髭恶,血气皆少则无髭。”
三虫之一。出《诸病源候论》卷五十。即姜片虫。见姜片虫病条。
病证名。出《千金要方》卷五。指初生儿口噤,嘴唇发赤而紫者。参见口噤条。
病名。见《秘传眼科龙木论》。亦名小儿胎元内障。证见小儿“初生观物,转睛不快,至四五岁瞳人洁白,昏蒙不见,延至年高,无药可治,由胎中受热致损也”(《世医得效方》卷十六)。相当于今之先天性白内障。详圆翳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