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手法。出明·徐凤《金针赋》。其法进针后先左转(大指向前)九次,后右转(大指向后)六次,反复交替施行。也可分浅、中、深三层重复进行。有疏通经气的作用。适于疼痛性疾患。
病名。见《疡科准绳》卷四。即外踝疽。参见附骨疽条。
即胃气不降。详该条。
指疾病的内外部位。《素问·至真要大论》:“从内之外者,调其内;从外之内者,治其外。从内之外而盛于外者,先调其内而后治其外;从外之内而盛于内者,先治其外而后调其内。”
针具名。一种浅刺皮下埋置留针的专用小型针具。常用的有颗粒式和揿钉式(即揿针)二种。颗粒式皮内针尾端如麦粒,身长有5分、1寸两种,粗细如毫针;揿钉式皮内针尾部绕成圆形,状如图钉,身长1~2分。使用时将针
见卫生家宝方条。
眼的部位名。见《银海精微》。即黑睛。详该条。
见本草乘雅半偈条。
手阳明的经筋。《灵枢·经筋》:“手阳明之筋,起于大指次指之端,结于腕,上循臂,上结于肘外,上臑,结于髃。其支者绕肩胛,挟脊。直者从肩髃上颈。其支者上颊,结于頄。直者上出手太阳之前,上左角,络头,下右颔
见《傅青主女科·产后编》。即产后完谷不化。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