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见《症因脉治·泄泻论》。即五更泄。详该条。
出《灵枢·经水》。即手太阴肺经,见该条。
出《日华子诸家本草》。为橡木皮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见《证治准绳·幼科》。指小儿腹大而有青筋者。见丁奚条。
即性味。指药物寒、热、温、凉四气和辛、甘、酸、苦、咸五味的基本属性,它们直接影响药物的作用与效能。
见外科精要条。
见《云南中草药》。为矮陀陀之别名,详该条。
指四时中感受外邪,随感随发的温病。又称“外感温病”。明·汪石山曰:“有不因于伤寒而病渴者,此特春温之气,可名曰春温。如冬之伤寒、秋之伤湿,夏之中暑相同,此新感之温病也。”新感温病初起病邪在表,主要症状
出《灵枢·经脉》。即手阳明络脉,见该条。
①《证治准绳·类方》第七册方。白藓皮、款冬花、车前子、柴胡、炒枳壳、黄芩各一两,百合二两,菊花、蔓荆子各一两半,炙甘草五钱。为粗末,每服五钱,水煎,食后及临卧服。治目睛翳膜,及瞳人上有物,如蝇翅状,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