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广西中草药》。为羊踯躅根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指位于丹田处的痈。《圣济总录》卷一百二十八:“丹田隐隐而痛者,三瞧疽也。上肉微起者,三膲痈也。”由湿热遇寒凝结而成。证为寒热往来,二便秘涩。治法见小肠痈条。
出《广雅》。为荸荠之别名,详该条。
见《草药手册》。为扁担杆之别名,详该条。
出《万氏家抄方》。为款冬花之简称,详该条。
见《云南中草药》。为狗筋蔓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清·金德鉴《喉科枕秘》卷一:“此症因久积热毒于心而起。舌肿舌白,如木舌相似,但木舌小硬,此肿而白……,肿甚刺金津玉液,出血……。日久脓成,左右挑放舌出黑血,刺治不转色,舌卷不能言,并舌硬者死。”
证名。指少腹胀满。出《素问·标本病传论》。详腹胀、小腹满条。
出《灵枢·五味论》:“咸入于胃,其气上走中焦,注于脉,则血气走之,血与咸相得则凝,凝则胃中汁注之,注之则胃中竭,竭则咽路焦,故舌本干而善渴。”系指由咽至胃之通道,即食管。
言骨骼强劲。《灵枢·论痛》:“加以黑色而美骨者,耐火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