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出《鲍氏验方新编》卷一。即锐毒,见该条。
见《南宁市药物志》。为海芋之别名,详该条。
见《药材学》。即燕窝,详该条。
见《闽南民间草药》。为山甘草之别名,详该条。
心的下方,通常专指胃脘部。《素问·五常政大论》:“心下否痛。”
经穴名。代号KI4。出《灵枢·经脉》。属足少阴肾经。足少阴之络穴。位于内踝后下方,当跟腱内侧缘与跟骨的交角处。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及胫神经的跟骨内侧支,并有胫后动脉的跟骨内侧支通过。主治咽痛,气喘,咳血
【介绍】:元代医家。山东东平人。精医术,撰有《如宜方》二卷。
见《外科大成》卷二。即内消退管丸,见该条。
痧证之一。《痧胀玉衡·噤口痧》:“默默不语,语亦无声,形如哑子。此乃痧气壅盛,热痰上升,阻逆气管,故咽喉闭塞而然。治宜先放其痧,审其肺肾脾三经之脉为要。然后推详余经之脉,则知病之所本矣。”方用三香散、
病证名。出《素问·三部九候论》。又名陷睛翳、睛陷、目睛缩入。多由肾阴亏损,正气大虚所致。症见眼珠向眼眶内退陷。《素问·三部九候论》:“目内陷者死。”本症见于重病或虚证久病者,为正气衰竭之象。参见膏伤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