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中医中药>中药材>脐带

脐带

《全国中草药汇编》:脐带

药材名称脐带

拼音Qí Dài

别名坎炁

来源为健康人的婴儿脐带

生境分部全国各地。

功能主治微咸,温。

用法用量纳肾气,定喘咳,敛汗止疟。主治虚劳,胎毒,脐疮等症。

注意2~6分(1~3具);外用酌量。

规格凡风寒痰喘或胃弱者忌服。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脐带

药材名称脐带

拼音Qí Dài

别名坎气(《本草从新》)

出处《本草拾遗》

来源初生婴儿的脐带

性状干燥的脐带,呈细长条状,淡黄或黑棕色,长10~15厘米,内有2个动脉管和一个静脉管,质坚韧,不易拆断。气微腥。

药理作用脐带激素对雌性幼小鼠有促进发惰期的作用,使子宫、卵巢肥大,子宫粘膜肥大增殖;对去势小鼠也有此作用。对幼小、去势或摘除脑下垂体前叶的家兔静脉注射脐带激素,可使内生殖器组织肥大和增殖,故认为有性激素样作用。本品对蛙、小鼠及家兔有麻痹作用。特别对兔,用大剂量时能迅速降低血压,产生痉挛,最后呼吸麻痹而死亡。对蛙后肢、兔耳血管有扩张作用,对离体蛙心及蛙骨胳肌有麻痹作用,对兔肠管及子宫则为兴奋作用。

脐带提取物其作用与脐带激素大体相似。

炮制将脐带洗漂干净。用银花、甘草煎汁加黄酒和脐带同煮,沸后取出,烘干。(每20条脐带用银花、甘草各1钱,清水1斤煎汁,入黄酒1两)

性味甘咸,温。

①《本草汇言》:"甘咸,气温,无毒。"

②《医林纂要》:"甘苦咸,温。"

归经《本草再新》:"入心、肝、肺三经。"

功能主治益肾,纳气,治虚劳羸弱,气血不足,肾虚喘咳。

①《本草拾遗》:"主疟,烧为灰,饮下之。"

②《纲目》:"解胎毒。敷脐疮。"

③《本草汇言》:"补肾命,解胎毒,化痘毒。"

④《本草通玄》:"充养血气。"

⑤《饮片新参》:"治虚劳,纳肾气,定喘咳,敛汗。"

用法用量内服:研末,2~6分;入丸剂或煎汤。

复方①治阴阳两虚,精神气血皆伤,虚危之候:坎气(炙末)一两,人参一两,熟地二两,枸杞二两,人乳粉二两。上为末,酒酿白窨。炼作丸,桐子大。每服二钱,米饮下。(《医级》坎气丹)

②治三阴久疟:脐带九枚(烧存性),于白术二两,人参五钱。焙干俱为末,入童便煮附子一两,捣膏和丸梧子大,每早服三钱。(《本草汇言》)

各家论述①《本草经疏》:"脐带,《本经》以之治疟者,应是久疟虚寒之甚,借其气以补不足也。"

②《医林纂要》:"脐带补益血气,得人气之余故也。小儿羸弱及痘疮不起,用此煎汤服之,亦颇见效。"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脐带

药材名称脐带

拼音Qí Dài

英文名omphalo;belly band, umbilical cord

别名坎气

出处出自《本草纲目拾遗

来源药材基源:为人科初生健康婴儿的脐带。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umbilical cord

性状性状鉴别,本品呈细长条状,长10-15cm,直径约0.5cm,淡黄色或黑棕色,半透明,对光袖之,内有2根动脉管和1根静脉管。质坚韧,不易折断。气微腥。

药理作用脐带激素对雌性幼小鼠有促进发情期的作用,使子宫、卵巢肥大,子宫粘膜肥大增殖;对去势小鼠也有此作用。对幼小、去势或摘除脑下垂体前叶的家兔静脉注射脐带激素,可使内生殖器组织肥大和增殖,故认为有性激素样作用。本品对蛙、小鼠及家兔有麻痹作用,特别对兔,用大剂量时能迅速降低血压,产生痉挛,最后呼吸麻痹而死亡。对蛀后肢、兔耳血管有扩张作用,对离体蛙心及蛙骨胳肌有麻痹作用,对兔肠管及子宫则为兴奋作用。脐带提取物其作用与脐带激素大体相似。

炮制将脐带洗漂干净。用银花、甘草煎汁加黄酒和脐带同煮,沸后取出,烘干。(每20条脐带用银花、甘草各1钱,清水1斤煎汁,入黄酒1两)

性味味甘;咸;性温

归经心;肺;肾经

功能主治益肾;纳气。主肾虚喘咳;虚劳赢弱;气血不足;盗汗久疟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2条;入丸、散,1-3g。

复方①治阴阳两虚,精神气血皆伤,虚危之候:坎气(炙末)一两,人参一两,熟地二两,枸杞二两,人乳粉二两。上为末,酒酿白蜜炼作丸,桐子大。每服二钱,米饮下。(《医级》坎气丹)②治三阴久疟:脐带九枚(烧存性),于白术二两,人参五钱。焙干俱为末,入童便煮附子一两,捣膏和丸梧子大。每早服三钱。(《本草汇言》)

各家论述1.《本草拾遗》:主疟,烧为灰,饮下之。

2.《纲目》:解胎毒,敷脐疮。

3.《本草汇言》:补肾命,解胎毒,化痘毒。

4.《本草通玄》:充养血气。

5.《饮片新参》:治虚劳,纳肾气,定喘咳,敛汗。

6.《本草经疏》:脐带,《本经》以之治疟者,应是久疟虚寒之甚,借其气以补不足也。

7.《医林篱要》:脐带补益血气,得人气之余故也。小儿赢弱及痘疮不起,用此煎汤服之,亦颇见效。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石栗子

    《中药大辞典》:石栗子药材名称石栗子拼音Shí Lì Zi别名海胡桃(《桂海虞衡志》),黑桐油(《广西药植名录》)。出处《广东中药》Ⅱ来源为大棘科植物石栗的种子。秋季桌熟时采收,取

  • 小麦

    《中药大辞典》:小麦药材名称小麦拼音Xiǎo Mài出处《本草经集注》来源为禾本科植物小麦的种子或其面粉。原形态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60~100厘米。秆直立,通常具6~9节。叶鞘光滑,常较

  • 追骨风

    《中药大辞典》:追骨风药材名称追骨风拼音Zhuī Gǔ Fēnɡ别名八里花、八里麻出处《南京民间药草》来源为菊科植物蓝刺头的花序。原形态植物形态详"漏芦"条。功能主治泡酒服,治跌打

  • 指天蕉

    药材名称指天蕉别名红蕉、野蕉、美人蕉、小芭蕉、麒麟花来源芭蕉科指天蕉Musa coccinea Andr.,以根状茎、花入药。生境分部广东、广西、贵州、云南。性味甘、淡,平。功能主治根状茎:补虚弱。主

  • 苦刺

    药材名称苦刺拼音Kǔ Cì别名苦刺花、狼牙刺、铁马胡烧来源豆科槐属植物白刺花Sophora viciifolia Hance,以根、叶、花及果实入药。根全年可采;叶、花及果实夏秋采,分别晒干

  • 黑升麻

    药材名称黑升麻拼音Hēi Shēnɡ Má出处《贵州民间药物》来源为菊科植物糙叶斑鸠菊的根。秋季采集。原形态一年生直立草本,高60~100厘米,密被柔毛,少分枝,叶互生,有短柄;椭圆状披针形

  • 柳树寄生

    药材名称柳树寄生拼音Liǔ Shù Jì Shēnɡ别名柳寄生、杂寄生、寄生包、花椒寄生、马桑寄生、火把果树寄生来源药材基源:为桑寄生科植物柳叶钝果寄生的带叶茎枝。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Taxillus

  • 四块瓦

    《全国中草药汇编》:四块瓦药材名称四块瓦拼音Sì Kuài Wǎ别名四叶对[江西]、四叶细辛、万根丹、灯笼花[吉林]、分叶芹来源为金粟兰科金粟兰属植物银线草Chloranthus

  • 气桐子

    《中药大辞典》:气桐子药材名称气桐子拼音Qì Tónɡ Zǐ别名气死桐子(《重庆草药》)。出处《分类草药性》来源为大戟科植物油桐的未成熟而早落的果实。功能主治《分类草药性》:&qu

  • 葎草花

    药材名称葎草花拼音Lǜ Cǎo Huā出处《现代实用中药》来源为桑科植物葎草的花。功能主治①《现代实用中药》:"治肺结核。"②《贵州民间方药集》:"治肺病咳嗽,大叶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