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神灸经纶》。即颊车。见该条。
解剖名。见《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二。即眼弦。详该条。
病证名。小儿浮肿一种类型。因胆有病而引起的水肿。由胆气郁结,水湿内停,化而为热,湿热相蒸而成。临床特征为浮肿,口苦咽干。治宜利胆消肿。用小柴胡汤合五皮饮。
①额部。《类经》卷六:“额上曰颜。”“颜为额角,即天庭也。”②泛指脸面部。
出《中藏经》。为胡颓子叶之别名,详该条。
见《东北植物药图志》。为白狼毒之别名,详该条。
见《陕甘宁青中草药选》。为漏芦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清·单南山《胎产证治录》。因产后出血过多所致。症见眼痛不能视,羞明隐涩,眼睫无力,眉及太阳酸痛等。治宜补血养营。方用当归养荣汤、当归补血汤。有热者加黄芩;脾胃不和,恶心不饮食者加生姜。
【介绍】:见许豫和条。
小儿病理特点之一。小儿肺娇胃弱,最易从口鼻感受病邪而患时行热病。故清·叶天士《幼科要略》提出“六气之邪,皆从火化;饮食停留,郁蒸化热;惊恐内迫,五志动极皆阳”之说,以论证小儿“所患热病最多”。由于小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