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佗神医秘传》卷三方。川芎、草乌、胡茄子、羊踯躅、麻黄、姜黄各等分。为细末,茶、酒送服。用于外科麻醉。
见《普济方》。为棕榈皮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见清·文叔来《慈幼便览》。多由脾虚不振,运化失常,水湿不化,聚而生痰,痰湿下注,并走肠间而成。证见泻无定时,质稠而粘,并有神疲乏力等。治宜健脾化痰,用神术散加茯苓、半夏。
子午流注用语。《针灸大全》:“三焦乃阳气之父,包络乃阴血之母。”“阴干注脏,乙、丁、己、辛、癸而重见者,血纳包络。”意指凡阴经开过五输穴之后,由于包络为阴血之母,诸阴血皆归于包络的原则,再按“我生他”
病名。帝钟,悬雍垂之别名。系指悬雍垂红肿疼痛或腐溃。《杂病源流》卷二十四:“悬雍谓之帝钟,其肿而垂下,有长数寸者,名帝钟风。”即帝中风。参见该条。
病名。又名五更泄、五更泻。指肾虚闭藏失职所致的泄泻。见《普济本事方》。《世医得效方》卷五:“安肾丸治肾泄腹痛无定处,似痢非痢,骨痛面黧,腰脚时冷,用七气汤送下。”《寿世保元·泄泻》:“人病泄,每至五更
见广州部队卫生部《常用中草药手册》。为倒吊蜡烛之别名,详该条。
十二经脉之一。代号SJ。《灵枢·经脉》:“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循属三焦;其
见《药材资料汇编》。为连翘之别名,详该条。
丛书名。此丛书收选李杲(东垣)等宋、金、元医家著作十种。刊于1529年。其中《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为李杲所著;其余《脉诀》、《局方发挥》、《格致余论》、《此事难知》、《汤液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