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向补泻
即迎随补泻,详该条。
即迎随补泻,详该条。
见《中国药学大辞典》。为青皮之处方名,详该条。
泛指穴位。《针灸聚英》:“此书以经络窌穴类聚为一卷。”
即胖舌。详该条。
古病名。指湿温误治的重症。《伤寒类证活人书》卷六:“两胫逆冷,胸腹满,多汗,头目痛苦,妄言,此名湿温也,……其脉阳濡而弱,阴小而急,治在太阴。脾属土主湿,不可发汗,汗出必不能言,耳聋,不知痛所在,身青
【介绍】:宋代医生。生平不详。著有《李深之手集方》。
医方书。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厅编。载方103首。包括汤、散、丸、膏和外用药。并介绍了蒙药汤、散、丸、膏等不同剂型制剂通则和蒙药采集加工炮制等方法。对蒙医常见病包括赫依、协日、巴达干等12种病名作了注释。1
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即络却。见该条。
①见《湖南药物志》。为朱砂根之别名。②见《分类草药性》。为射干之别名。各详该条。
出《日华子诸家本草》。即橡实壳,详该条。
病名。《医宗金鉴》卷六十六:“舌疔舌上生紫皰,其形如豆寒热憎。”由心脾火毒所致者,症见舌生紫皰,其形如豆,坚硬而疼痛,并兼发热恶寒。初起宜泻火解毒,用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等加减;或外擦紫雪散,或噙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