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阴都

阴都

经穴名。代号KI19。出《针灸甲乙经》。别名食宫。属足少阴肾经冲脉足少阴之会。位于腹正中线脐上4寸,旁开0.5寸处(《类经图翼》)。另说在脐上3寸,旁开0.5寸(《针灸甲乙经》);脐上3寸,旁开1.5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布有第八肋间神经,并有腹壁上动、静脉分支通过。主治胃痛,呕吐腹胀肠鸣泄泻便秘等。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②经中穴别名,见该条(《针灸集成》)。

猜你喜欢

  • 惊抽散

    《揣摩有得集》方。党参一钱五分,白术、茯神、半夏、炒酸枣仁、当归各一钱,豆蔻仁、炒川芎、冬虫夏草、炙甘草各五分,橘红三分,大枣一枚(烧黑,去核)。为粗末,水煎服。功能健脾温中,气血两补。治小儿脾胃虚寒

  • 乘年之虚

    运气术语。出《素问·至真要大论》。虚指岁运不及,岁气之虚。岁运不及之年,邪气则乘机而侵胜,称“乘年之虚”。《类经》注:“凡岁气不及,邪胜必甚,如乙丁己辛癸年是也。”

  • 脐中痛

    证名。见《张氏医通》。指脐周部疼痛。《医学刍言》:“脐中痛不可忍,喜按者,肾气虚寒也。宜通脉四逆加白芍。若脉沉实,口渴,腹满,便闭,是有燥屎,宜承气下之。”亦有因虫积引起者。参见虫积腹痛、当脐痛等条。

  • 大门

    经外奇穴名。出《千金翼方》。位于头部中线,枕外隆凸上缘直上1寸处。主治半身不遂。沿皮刺0.3~0.5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 平脾脉

    五脏正常脉象之一。指脉来柔和而起伏有节,从容均匀之象。《素问·平人气象论》:“平脾脉来,和柔相离,如鸡践地。”

  • 免乳

    出《证治准绳·女科》即分娩。详该条。

  • 疗目方

    书名。见《隋书·经籍志》。5卷,作者陶氏(阙名),已佚。

  • 大风消

    见《草药手册》。为胃友之别名,详该条。

  • 莲蓬子

    见《山西中药志》。即莲子,详该条。

  • 虚者补其母

    出《难经·六十九难》。运用五行相生和五脏母子关系的理论,来治疗五脏虚证。如肾为肝母,肝的虚证,不仅补肝,还须补肾。又如肝有虚火,症见失眠烦躁、头面烘热、脉弦细数无力,用滋水涵木法,补肾水以制肝的虚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