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风温

风温

病名。①指感受风热引起的温病。见《温热经纬·叶香岩三时伏气外感篇》。《温病条辨·上焦篇》:“风温者,初春阳气始升,厥阴行令,风挟温也。”多发于冬春二季。主要症状有发热头痛咳嗽口渴、脉浮数等。初起病在卫分及气分,治宜辛凉透表,方用银翘散、麻杏石甘汤、千金苇茎汤等加减。如见高热神志昏迷,手足瘈疭,脉数疾者,为热盛劫津,逆传心包营血受灼,肝风内动。宜清营泄热平肝熄风,用羚角勾藤汤、犀角地黄汤清营汤至宝丹紫雪丹安宫牛黄丸等。如正气大伤,而见虚脱者,急宜回阳固脱,用参附龙牡合生脉散。一说本症即春温之重者(见《医碥》卷二)。②指温病误汗的变症。《伤寒论·辨太阳病脉症并治上》:“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治宜萎蕤汤等方。③《六气感证要义·风温》:“风温一证,众说分歧,莫衷一是。《伤寒论》: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为一说。《伤寒序例》谓阳脉浮滑,阴脉濡弱者,更遇于风,变为风温为二说。陶节庵乃以素伤于风,复伤于热,风热相搏,即为风温为三说。近人以冬温春,吸受温风,先犯手太阴者为风温为四说。第四说以吸受温风为风温,风与温小分先后,虽似稍戾于古,然治法实无二致。”本病包括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感染性肺炎、流行性感冒等疾患。

猜你喜欢

  • 破棺散

    《古今医鉴》卷二方。天南星五分,冰片少许。共研细末,于病人牙齿间频频擦之令热。治中风牙关紧急,难以下药。

  • 麻沸散

    《华佗神医秘传》卷三方。羊踯躅三钱,茉莉花根一钱,当归一两,菖蒲三分。水煎服。用于手术麻醉。本方来自《串雅内编》的换皮麻药方。

  • 西山先生

    【介绍】:即真德秀。见该条。

  • 产后余血奔心

    病名。出《经效产宝》。又名产后血奔。因产后虚火上炎,恶露未尽,随火逆上以致余血奔心所致。症见心中异常烦闷,口渴不已。治宜通瘀降火。方用三合汤合芎归汤。若见心中虚热烦闷,气欲绝,方用大枣、茯苓、生姜、甘

  • 桐子

    见《本草纲目》。为油桐子之简称,详该条。

  • 热霍乱

    病名。见《医学纲目·伤寒部》。又称热气霍乱。多因感受暑热湿浊之邪,或内伤饮食厚味,郁遏中焦所致。《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热至则身热,吐下霍乱。”《霍乱论》:“倘热霍乱因暑邪深入而滞其经隧,显脉细、肢

  • 咬牙风

    病名。系指阳明胃火上冲致牙龈肿胀,疼痛难咬,故名。《咽喉经验秘传》:“咬牙风即锁喉风,毒聚牙根胃火攻。”症见牙龈肿痛外,常伴有吞咽不利,口臭,便秘或身发寒热等。治宜清火解毒,消肿止痛。可选用三黄凉膈散

  • 小儿寒厥

    病证名,小儿厥证之,又名小儿阴厥。系由阳气衰于下,阴寒过盛,以致阳虚则阴凑之而见手足厥冷的证候。《寿世保元》:“阴厥者,始得之,身冷脉沉,四肢厥逆,足踡卧,唇口青,或自利不渴,小便色白,宜四逆理中汤之

  • 形精

    形,指有形的物类;精,指天之精气。《素问·五运行大论》:“形精之动,犹根本之与枝叶也。”意谓大地上的万物与天上的精气之间的关系,好象根本与枝叶一样的密切。

  • 眩晕

    病名。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眩晕证治》。又称眩运、头旋眼花。眩,视物黑暗不明或感觉昏乱;晕,感觉自身与周围景物旋转。《医碥·眩晕》:“眩,惑乱也,从目从玄。玄,黑暗也,谓眼见黑暗也,虚人久蹲陡起,眼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