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中医中药>中药材>龙涎香

龙涎香

《全国中草药汇编》:龙涎香

药材名称龙涎香

拼音Lónɡ Xián Xiānɡ

别名龙泄、龙涎、龙腹香、鲸涎香

来源鲸目鲸科抹香鲸(巨头鲸)Physeter catodon L.;Physeter macrocephalus L.,以抹香鲸的肠凝结物入药。

生境分部分布全球,栖于远洋暖流。

性状龙涎香是生在鲸肠内的灰或微黑色的分泌物,从动物体内取出时有难闻的臭气,比重小于水,约0.7~0.9,干燥后现琥珀色,带甜酸味,熔点60℃,燃烧发蓝焰,可溶解于纯酸中,并且有黄绿色荧光现象,本身并无多大香味,燃烧时香气四溢,酷似麝香而更幽雅,熏过之物保有持久芬芳,已知成份为碳酸钙、氯化钾和少量氯化铁等。

功能主治开窍化痰,活血利气。主治神昏气闷,心腹诸痛,消散症结,咳喘气逆。

用法用量1~3分。

备注龙涎香除供医疗用外,又为现代制造最名贵香料的原料。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龙涎香

药材名称龙涎香

拼音Lónɡ Xián Xiānɡ

别名龙尿(《酉阳杂俎》),龙腹香。

出处《纲目拾遗》

来源为抹香鲸科动物抹香鲸肠内分泌物的干燥品。捕获杀死后,即收集其肠中分泌物(龙涎香),经干燥后即成蜡状的硬块。其肠内分泌物,也能排出体外,飘浮于海面,故有时也可从海面上捞取。

原形态抹香鲸,又名:真甲鲸、巨头鲸。

为齿鲸类中最大的一种。一般体长14米左右,最大者可达23米。雌雄个体差异大,雌者仅雄者之半。头部庞大,约占体长1/4以上。额部钝圆形,比细长的下腭甚为突出。仅下颌具牙齿。头顶左方具一喷水孔。眼位于口角的后方。外耳孔极小。体形前粗后细。鳍肢较小,宽而圆,无背鳍,但具少数肉峰,尾鳍较宽。体背暗黑色,体侧略淡,腹面银灰或白色。以深海产的乌贼为主要食物,亦吃多种小鱼。

生境分部主要活动于热带、更热带的温暖海洋中;营一雄多雌的群居生活。分布遍及各大洋。我国东海、南海均有。

性状干燥的龙涎香,呈不透明的蜡状胶块.色黑褐如琥珀,有时有五彩斑纹。质脆而轻,嚼之如蜡,能粘齿。气微腥,味带甘酸。比重约0.7~O.9,融点为60℃,可溶于纯酸中。燃烧时发蓝焰,香气四溢,酷似麝香而幽雅,被熏过之物,能保持持久的香气。以黑褐色、体松质韧、焚之有幽香者为佳。

化学成分约含25%龙涎香醇。灰分中主要含氧化钙6.21%、氧化镁9.88%、五氧化二磷4.65%、二氧化硅6.02%。

性味甘酸,气腥。

①《药性考》:"味甘,气腥,性涩。"

②《纲目拾遗》:"气腥,味微酸咸,无毒。"

功能主治行气活血,散结止痛,利水通淋。治咳喘气逆,气结症积,心腹疼痛,淋病。

①范咸《台湾府志》:"止心痛,助精气。"

②《纲目拾遗》:"活血,益精髓,助阳道,通利血脉。又廖永言:利水通淋,散症结,消气结,逐劳虫。周曲大:能生口中津液,凡口患干燥者含之,能津流盈颊。"

③《药材学》:"治咳喘气逆,神昏气闷,心腹诸痛。"

用法用量内服:研末,1~3分。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龙涎香

药材名称龙涎香

拼音Lónɡ Xián Xiānɡ

英文名Ambergris

别名龙漦、龙腹香、抹香鲸、真甲鲸、巨头鲸。

出处出自1.《纲目拾遗》:龙涎香,大抵不必论其色,总以含之不耗,投水不没,雨中焚之能爆者良。入药用,隔汤,顿化如胶糖状者佳。河南薛姓客言,曾在嘉兴永太守处,见有龙泄,结成大块,其质亦轻,有六、七两及斤许不等,每块皆起螺旋纹,如象牙花纹,其色有纯黑,有褐白二种。欲辨真伪,刮屑少许,以滚水泡之,其气悉weng而成云。人服之,入腹亦不耗,惟见鸡汤辄化。其功效,食之能暖妇人子宫,治男子下元虚冷。

2.《

来源药材基源:为抹香鲸科动物抹香鲸的肠内异物如乌贼口器和其他食物残渣等刺激肠道而成的分泌物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hyseter catodon Linnaeus[P。Macrocephalus Linnaeus].

采收和储藏:捕杀后,收集肠内分泌物,经干燥后即成蜡状的硬块。刚从动物体内取出时有恶臭,但到一定时间却了出一种特殊的土香气。其肠中分泌物也能排出体外,漂浮于海面,可从海面上捞取。

原形态抹香鲸,为齿鲸中最大的一种,一般雌性体长12-17m;雄体长达20-23m,重30000-40000kg。头大,箱形,可占体长的1/1/3,前端截形。吻向前突出于下颌1.5m。额部巨大,内有特殊脂肪体,或称鲸蜡器管。外鼻孔1个,位于头顶左侧前缘,谷称喷水孔。眼小,位于口角后上方。外耳孔极小。上颌具无功能性痕迹齿;下颌狭窄,每侧具20-25枚圆锥形的功能齿。鳍肢短圆形,成年鲸的鳍肢长约1m。无背鳍,仅在体后1/3的背部有1列驼峰状突起。尾鳍近三角形,后缘有缺刻,宽可达4m以上。体背暗黑稍带红(宛如供佛的抹香颜色)及蓝灰色或瓦灰色,体侧略淡。口角处近淡白色,体最前端有旋涡状密布的白斑。皮肤裸露,有的于体侧及喉胸部具褐争或浅沟。皮下脂肪厚。鳍肢及尾鳍全黑色,腹面银灰色或白色。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活于世界各大洋中喜活动于热带、亚热带的温肯海洋中主食深海大乌贼、鱿鱼、章鱼鳕鱼等。繁殖属一雄多雌型,生殖群为50-150头,每年1-7月间交尾,孕期16个月,1胎1仔。

资源分布:我国分布于黄海、东海、南海、尤以台湾海域为最多。

性状性状鉴别,本品呈不规则块状,大小不一。表面灰褐色、棕褐色或黑棕色,常附着白色点状或片状斑。体轻,不透明,似蜡,手触之有油腻感,易破碎。断面有颜色深浅相间的不规则的弧形层纹和白色点状或片状班。少数呈灰褐色的可见黑鱼嘴样角物质嵌于其中遇热软化,加温熔融成黑色粘性油膏状,微具特列的香气,微腥,味带甘酸。

显微鉴别,粉末特征:粉末流水作业事氯醛装片观察,部分样品溶解为类圆形黄色体,直径0.3-0.9μm。余为不规则红色块状物。

粉末水装片观察,具黑色的不规则块状物,并可见不规则多角形透明体,粒径0.7-16μm。

化学成分抹香鲸的分泌物约含25%的龙涎香醇(ambrein)以及二氢-γ-紫罗壮酮(dihydro-γ-ionone),α-龙涎香八氢萘醇(α-ambrinol)龙涎香醛(ambra-aldehyde),8,13-环氧-14,15,16-三去甲半日花烷-13-醇(8,13-epoxy-14,15,16trinorlabdan-13-ol)8,13-环氧-12,-13-二去氢-14,15,16-三去甲半日花烷(8,13-epoxy-12,13-dedehydro-14,15,16-trinorlabdane)等。还含粪甾醇(coprosterol),表粪甾醇(epicoprosterol),胆甾醇(cholesterol)和钙镁、磷、铜、镓、锌、铝、锰、锶、铌、铬、镧、镍、钛、钨等。

药理作用麝香相似,小量对动物中枢神经系统有兴奋作用,大量则表现抑制;对离体心脏有强心作用,对整体动物则引起血压下降。

鉴别理化鉴别(1)本品颗粒投入水中不溶解而浮于水面(相对密度0.7-0.9)。焚之清香,燃烧时有浅蓝色火焰产生。银簪烧极热,钻入其中乘热抽出,其涎引丝不断。

(2)升华试验:取本品粉末少许行微量升华,升华物镜下观察,呈类圆形白色半透明体。直径0.9-9μm。

(3)取龙涎香石油醚提取液浓缩至1ml,加磷钼酸数滴,试液显绿色环。

炮制即收集其肠中分泌物(龙涎香),经干燥后即成蜡状的硬块。

性味味甘;酸;涩;性温

归经心;肝;肺;肾经

功能主治化痰平喘;行气散结;利水通淋。主喘咳气逆;胸闷气结;症瘕积聚;心腹疼痛;神昏;淋证

用法用量内服:研末,0.3-1g。

注意孕妇忌用。

各家论述1.范咸《台湾府志》:止心痛,助精气。

2《纲目拾遗》:活血,益精髓,助阳道,通利血脉。又廖永言:利水通淋,散症结,消气结,逐劳虫。周曲大:能生口中津液,凡口患干燥者含之,能津流盈颊。

3.《药材学》:治咳喘气逆,神昏气闷,心腹诸痛。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角叉菜

    《全国中草药汇编》:角叉菜药材名称角叉菜来源藻类红藻门角叉菜Chondrus ocellatus Aolmes.,以叶状体入药。功能主治提取的卡拉胶(carrageenan)对B型流行性感冒与腮腺炎病

  • 海燕

    《全国中草药汇编》:海燕药材名称海燕拼音Hǎi Yàn来源棘皮动物门海燕科海燕Asterina pectinifera Miller et Troschel,以全体(去内脏)入药。生境分部辽

  • 郁金香

    《中药大辞典》:郁金香药材名称郁金香拼音Yù Jīn Xiānɡ别名郁香(《太平御览》),红蓝花、紫述香(《纲目》)。出处《本草拾遗》来源为百合科植物郁金香的花。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鳞茎卵圆形

  • 兴木蒂那布

    药材名称兴木蒂那布拼音Xìnɡ Mù Dì Nà Bù英文名root, leaf or flower of Szechwan-tibet Rabdosina别名川藏香茶菜出处始载于《中国植物志》。来源

  • 枳椇

    药材名称枳椇拼音Zhǐ Jǔ别名枳椇子[种子]、鸡爪树、鸡脚爪、万字果、万寿果、橘扭子、转扭子、九扭来源鼠李科枳椇属植物拐枣Hovenia dulcis Thunb.,以树皮与种子入药。树皮全年可采;

  • 小叶鼠李

    药材名称小叶鼠李别名琉璃枝、挠胡子、黑格令、臭李子来源鼠李科小叶鼠李Rhamnus parvifolia Bunge,以果实入药。生境分部内蒙古。性味苦,凉。有小毒。功能主治清热泻下,消瘰疬。主治腹满

  • 荚果蕨贯众

    《中药大辞典》:荚果蕨贯众药材名称荚果蕨贯众拼音Jiá Guǒ Jué Guàn Zhònɡ英文名Rhizoma Matteucciae Struthiopte

  • 蛇床子

    《中国药典》:蛇床子药材名称蛇床子拼音Shé Chuánɡ Zǐ英文名FRUCTUS CNIDII别名野茴香、野胡萝卜子、蛇米、蛇栗来源本品为伞形科植物蛇床Cnidium monn

  • 蜈蚣刺

    药材名称蜈蚣刺拼音Wú Gōnɡ Cì别名马椒、止血丹、马胶根、接骨药来源药材基源:为芸香科植物多叶花椒的根或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Zanthoxylum multijugum Franch.采收和

  • 黑大豆

    《中药大辞典》:黑大豆药材名称黑大豆拼音Hēi Dà Dòu别名乌豆(《肘后方》),黑豆(《日华子本草》),冬豆子(《四川中药志》)。出处《本草图经》来源为豆科植物大豆的黑色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