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中医中药>中药材>毒芹根

毒芹根

《中药大辞典》:毒芹根

药材名称毒芹根

拼音Dú Qín Gēn

别名走马芹(辽宁《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出处辽宁《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来源为伞形科植物毒芹。采后洗净,晒干。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约90厘米。茎粗,中空。叶互生,叶片广卵形,2~3回羽状分裂;裂片广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楔形,边缘具深浅不等的粗锯齿:叶柄基部宽展呈长圆形的叶鞘。复伞形花序顶生或腋生,总苞缺乏;小总苞具数个长披针形小苞片,伞辐14~18枚,不等长,光滑;每一小伞形花序具花28~31朵;花白色,萼齿大而明显;花瓣5片,卵圆形,先端内卷;雄蕊5,与花瓣互生;子房下位,花柱短,基部扁平。双悬果圆卵形,光滑。花期10~11月。果期12月。

生境分部生水湿之处,分布我国北部及东北等地。江苏有栽培。

化学成分全草含有毒成分毒芹素和无毒成分毒芹醇。

果实含挥发油1.2%。油中成分有对-聚伞花素7%、γ-松油烯42%、β-蒎烯30%、月桂烯2.7%、α-蒎烯1.5%、枯醛5%、以及少量柠檬烯、莰烯、α-松油烯、β-水芹烯。

药理作用毒芹乃剧毒植物之一,其毒性成分毒芹素是一种中性的树脂样物质,有印防己毒素样作用,易溶于醇及碱性溶液中,主要含于根中,其它部分亦有。毒芹素很易吸收,人食之数分钟即中毒,口唇常发泡(乃至血泡),主要毒性在中枢神经系统方面,它有非常显着的致痉挛作用。中毒后有头晕、呕吐、痉挛、皮肤发红、面色发青,最后出现麻痹现象,死于呼吸衰竭。动物试验,很小量能抑制中枢神经系统,有镇静作用,血压略降低,尿量稍增加;量大则导致痉挛、血压升高、呼吸加快,最后呼吸停止。对催眠药(巴比妥)中毒有某种程度的催醒作用,而不拮抗其致死作用,二者之拮抗并非选择性者。猫静脉注射致死量为5.36毫克/公斤,小鼠腹腔注射为48.3微克/克。世界各地均有中毒致死报告。有报告小量经干燥皮肤即可中毒者。此毒素对热稳定,在O~5℃时保存8个月毒力不变。中毒解救包括洗胃,人工呼吸,给氧气、巴比妥(视情况而定)。欧洲民间用此植物作成软膏或浸剂,外用治疗某些皮肤病及痛风或风湿、神经痛等的止痛剂。

功能主治辽宁《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治疗骨髓炎。毒芹根适量。洗净后,以石器捣碎,晾干,研成细末,以鸡蛋清调后敷疮面;或用鲜毒芹捣碎调鸡蛋清敷疮面亦可。每日上药一次,连上三至五次。

注意本品有剧毒,禁止内服。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毒芹根

药材名称毒芹根

拼音Dú Qín Gēn

英文名European Waterhemlock Root, Root of European Waterhemlock

出处出自《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来源药材基源:为伞形科植物毒芹的根和根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icuta virosa L.

采收和储藏:春、夏、秋季采挖。除去地上部分,洗净,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多年生粗壮草本,高60-120cm。全株无毛。主根短缩,支根多为九;根状茎绿色,内有明显横膈膜。茎单生,圆筒形,中空,有条纹,基部有时略带淡紫色,上部有分枝,枝条上升开展。叶片四化建设廓呈三角形或三角状披针形,长10-20cm,二至三回忌状分裂;最下部的羽片3裂至忌裂,裂片线状披针形或窄披针形,长1.5-6cm,宽3-10mm,边缘疏生钝锐锯齿,两面无毛或脉上有糙毛;较上部的茎生叶分裂,形状同基生叶;最上部的茎生叶一至二回羽状分裂,末回裂片狭披针形,长1-2.5cm,宽2-5mm,边缘疏生锯齿。复伞形花序顶生或腋生,花序梗长2.5-10cm,无毛;总苞片1或无,线形;伞辐6-25;小总苞片多数,线状披针形。小伞形花序有花15-35;萼齿明显,卵状三角形;花瓣白色,倒卵形或近圆形或近圆形,先端有内折的小舌片;花柱基扁压。又悬果近卵圆形,长、宽均2-3mm,合生面收缩,主棱阔,木栓质,每棱槽内有油管1,合生面2,胚乳腹面微凹。花果期7-8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海拔400-2900m的杂木林下、沟边、沼泽地、湿地。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华北及陕西、甘肃、四川、新疆等地;江苏兴化历史上有栽培。

性状性状鉴别 根茎粗大,短柱状或块状,长2-4(-5)cm,直径2-3.5cm。表面棕横色或枯草黄色,纵切面观可见髓部中空并肯若干横隔;顶端连接组大茎基,茎中空,节处有横隔;条状须根多数,生块茎上者簇生,生茎基上者于节部轮生,长8-15cm,直径2-4mm,表面黄棕色,具纵皱纹,并见支根或支根痕。质松,易折断,断面黄白色,皮部多见裂隙及多为九棕色细点状油室,木部圆形,亦见径向裂隙。气特异而久贮转微弱,味微辛。

显微鉴别 肥大不定根横切面:木栓层细胞数列,扁方形,棕色或暗棕色;栓内层中可见油管。韧皮部宽厚,具多数油管,圆形,细胞10-20余个,尚见小型细胞组在的筛管群;韧皮射线先端弯曲;裂隙较多。初生木质部常为四原型;次生木质部中木质束的外侧部分导管密集且伴有非木化纤维。

粉末特征:①木栓层细胞多角形或方形,棕色或暗棕色,直径29-47μm。②油管圆形,宽大,直径65-179μm。上皮细胞10数至20余个。③导管多为梯纹,亦见网纹或螺纹,直径15-34μm。

化学成分全草含有毒成分毒芹素(Cicutoxin)和无毒成分毒芹醇(Cicutol)。果实含挥发油1.2%。油中成分有对-聚伞花素(p-Cymene)7%、γ-松油烯(γ-Terpinene)42%、 β-蒎烯(β-Pinene)30%、月桂烯(Myrcene)2.7%、α-蒎烯(α-Pinene)1.5%、枯醛(Cumaldehyde)5%、以及少量柠檬烯(Li-monene)、莰烯(CamPhene)、α-松油烯(α-Terpinene)、β-水芹烯(β-PhelIandrene)。

药理作用毒芹乃剧毒植物之一,其毒性成分毒芹素(与另一种毒芹Coninm maculatum中所含之毒芹碱 Coniin不同)是一种中性的树脂样物质,有印防己毒素样作用,易溶于醇及碱性溶液中,主要含于根中,其它部分亦有。毒芹素很易吸收,人食之数分钟即中毒,口唇常发泡(乃至血泡),主要毒性在中枢神经系统方面,它有非常显着的致痉挛作用。中毒后有头晕、呕吐、痉挛、皮肤发红、面色发青,最后出现麻痹现象,死于呼吸衰竭。动物试验,很小量能抑制中枢神经系统,有镇静作用,血压略降低,尿量稍增加;量大则导致痉挛、血压升高、呼吸加快,最后呼吸停止。对催眠药(巴比妥)中毒有某种程度的催醒作用,而不拮抗其致死作用,二者之拮抗并非选择性者。猫静脉注射致死量为5.36mg/kg,小鼠腹腔注射为48.3μg/g。世界各地均有中毒致死报告。有报告小量经干燥皮肤即可中毒者。此毒素对热稳定,在0-5℃时保存8个月毒力不变。中毒解救包括洗胃,人工呼吸,给氧气、巴比妥(视情况而定)。

毒性毒芹毒素有剧毒,猫灌胃的死量为7mg/kg。

性味味辛;微甘;性温;大毒

功能主治拔毒;祛瘀;止痛。主急;慢性骨髓炎;痛风;风湿痛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调敷。

注意本品有剧毒,禁止内服。

各家论述辽宁《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治疗骨髓炎,欧洲民间用此植物作成软膏或浸剂,的止痛剂。外用治疗某些皮肤病及痛风或风湿、神经痛等。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小茜草

    药材名称小茜草拼音Xiǎo Qiàn Cǎo别名滇茜草来源药材基源:为茜草科植物云南希草的地上部分。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Rubiayunnanensis(Franch.)Dlels采收和储藏:秋季采集

  • 小黄连刺

    药材名称小黄连刺拼音Xiǎo Huánɡ Lián Cì英文名root of Soulie Barberry别名刺黄芩、老鼠刺、黄檗刺、小黄檗刺、猫儿刺、三颗针出处出自《陕西中草药志》。来源药材基源:

  • 女贞皮

    《中药大辞典》:女贞皮药材名称女贞皮拼音Nǚ Zhēn Pí别名女贞树皮(《本草蒙筌》)。出处《本草图经》来源为木犀科植物女贞的树皮。全年可采。功能主治①《本草图经》:"浸酒,补腰

  • 肖鸢尾根

    药材名称肖鸢尾根拼音Xiāo Yuān Wěi Gēn来源药材基源:为鸢尾科植物肖鸢尾的根茎。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oraea iridioides L.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除去茎叶,洗净,切片

  • 峨眉耳蕨

    药材名称峨眉耳蕨拼音é Méi ěr Jué英文名all-grass of Omei Mountain Shield Fern别名万年青、树林株出处出自《中国药植志》来源药材基源:为鳞毛蕨科植物峨眉耳

  • 蝇虎

    《中药大辞典》:蝇虎药材名称蝇虎拼音Yínɡ Hǔ别名蝇狐、蝇蝗、蝇豹(崔豹《古今注》)。出处《纲目拾遗》来源为跳蛛科动物短螯蝇虎的全虫。原形态体小,长约1厘米,全身被绒毛,背面有黑色或灰黄

  • 山香草

    药材名称山香草拼音Shān Xiānɡ Cǎo出处《贵州草药》来源为唇形科植物山香草的全草。秋季采收。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约60~90厘米。茎直立,方形,带紫色,密被短柔毛。叶对生;有柄;叶片卵形或卵

  • 热带灵芝

    药材名称热带灵芝拼音Rè Dài Línɡ Zhī来源药材基源:为多孔菌科真菌热带灵芝的子实体。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Ganoderma tropicum(Jungh.)Bres.采收和储藏:秋冬采集,

  • 水栀根

    《中药大辞典》:水栀根药材名称水栀根拼音Shuǐ Zhī Gēn出处《福建民间草药》来源为茜草科植物大花栀子的根。原形态植物形态详"水栀"条。性味甘,平。功能主治解热凉血,镇静止痛

  • 沙漠嘎

    药材名称沙漠嘎拼音Shā Mò Gā别名沙蒿出处《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来源为菊科植物差把嘎蒿的嫩枝叶。春、夏割取嫩枝,晒干。原形态半灌木,高50~80厘米。茎自基部多分枝,常匍匐于沙面,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