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中医中药>中药材>牛胆

牛胆

《中药大辞典》:牛胆

药材名称牛胆

拼音Niú Dǎn

出处《本经》

来源牛科动物黄牛水牛胆囊胆汁,从宰牛场收集,取得后挂起阴干或自胆管处剪开,将胆汁倾入容器内,密封贮藏。或加热使之干燥亦可。

生境分部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

性状新鲜牛胆囊呈肾脏形,长约18~20厘米,最宽处约5~6厘米,干后呈囊状,有纵皱。新鲜的胆汁为绿褐色或暗褐色微透明的液体,略有粘性,稍干则变为浓稠。完全干燥者,呈绿褐色固体状,揉之则成粉质。气腥臭,味苦。胆汁以汁浓、色绿褐者为佳;干燥者以无虫蛀者为佳。

化学成分牛胆汁除水分外,主要含胆酸钠盐、胆色素、粘蛋白体及少量脂肪、肥皂、胆甾醇、卵磷脂、胆碱、尿素以及氯化钠、磷酸钙、磷酸铁等无机盐。

胆酸钠盐具有强大的乳化脂肪效力,是油脂水解时起重要作用的物质;胆汁的苦味主要基于胆酸盐。

胆色素赋予胆汁以污绿色。有两种重要的胆色素,即胆红素与胆绿素,它们是血液中血红蛋白的代谢产物,在肝脏中生成。胆红素也可从牛黄(见"牛黄"条)提制。

性味《别录》:"味苦,大寒。"

归经《四川中药志》:"入肝、胆、肺三经。"

功能主治清肝明目,利胆通肠,解毒消肿,治风热目疾,黄疸,便秘,消渴,小儿惊风,痈肿痔疮。

①《别录》:"除心腹热、渴、利,口焦燥,益目睛。""乌牛胆,主明目,疗疳湿,以酿槐子,服之弥神。"

②《药性论》:"青牛胆主消渴,利大、小肠。"

③《日用本草》:"治小儿惊风痰热。"

④《纲目》:"除黄,杀虫,治痈肿。"

⑤《现代实用中药》:"为健胃整肠、苦补苦泻剂。治消化不良,慢性胃炎,大便之慢性秘结,肝胆性黄疸,胃部膨满。"

用法用量内服:干燥粉末,1~3分;或入丸、散。外用:取汁调涂或点眼。

注意《本草经疏》:"脾胃虚寒者忌之。目病非风热者不宜用。"

复方①镇肝明目:腊月枯牛胆中盛黑豆一百粒,后一百日开取,食后、夜间吞二七枚。(《药性论》)

②明目清心,乌须发,补养下元,生髓,去风湿,壮精神:何首乌、白茯苓槐角子各二两,生地黄当归各一两。上共为末,装入黑牛胆内,连汁挂在背阴处,至九日取出,研为末,温酒调服二钱或三钱,百日见效。(《摄生众妙方》牛胆散)

⑧治谷疸,食毕即头眩,心怫郁不安而发黄,因大饥后大食,胃气冲熏所致:苦参三两,龙胆一两,牛胆一枚(干者)。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以生麦门冬汁下十丸,日三、四服。(《圣惠方》)

④治肝胆病性黄疸及慢性便秘:牛胆汁干燥粉末,为丸剂,或装入胶囊中,每日三回,每回三分,开水送服。(《现代实用中药》)

⑤治痔漏:犍牛儿胆、猬胆各一个,用腻粉五十文,麝香二十文。将猬胆汁、腻粉、麝香和匀,入牛胆内,悬于檐前四十九日,熟,旋取为丸如大麦,用纸拈送入疮内,后追出恶物是验。(《经验方》)

⑥治金疮:牛胆,纳石灰于内,悬通风处百日,敷。(《本草备要》)

临床应用治疗百日咳:取新鲜牛胆汁蒸干研粉,然后将牛胆粉240克,淀粉240克,白糖520克,混合成为粉剂。2岁以下每日0.5~1克,2~5岁1~1.5克,5岁以上1.5~2克,分2~3次服。同时配合对症治疗。据250例观察,基本痊愈52例,减轻130例,有效率72.8%。对早期的效果较好,如配合天冬合剂,疗效可提高。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牛胆

药材名称牛胆

拼音Niú Dǎn

英文名Ox gallbladder, Buffalo gallbladder

别名牛、水牛

出处出自《神农本草经

来源药材基源:为牛科动物黄牛或水牛的胆或胆汁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Bos taurus domesticus Gmelin2.Bubalusbubalis Linnaeus.

采收和储藏:从宰牛场收集,取得后挂起阴干或自胆管处剪开,将胆汁倾入容器内,密封冷藏,或加热使之干燥。

原形态1.黄牛,体第1.5-2m,体重一般在280kg左右。体格强壮结实,头大额广,鼻阔口大,上唇上部有两个大鼻孔,基间皮肤硬而光滑,无毛,称为鼻镜。眼、耳都较大。头上有角1对,左右分开,角之长短、大小随品种而异弯曲无分枝,中空,内有骨质角髓。四肢匀称,4路,均有蹄甲,其后方2趾不着地,称悬蹄。尾较长,尾端具丛毛,毛色大部分为黄色,无杂毛掺混。

2.角较长大面扁,上有很多任务发纹,颈短,腰腹隆凸。四肢较短,蹄较大。皮厚无汗腺,毛粗而短,体前部较密,后背及胸腹各部较疏。体色大多灰黑色,但亦有黄褐色或白色的。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1.其性格温驯,生长较快。食植物性饲料。

资源分布:1.全国各地均有饲养。

2.全国大部分地区均饲养,以南方水稻田地区为多。

性状性状鉴别,新鲜胆囊呈长圆形或椭圆形囊状,长18-20cm,粗径5-6cm,表面有纵皱新鲜胆汁为绿褐色、微透明的液体,略有粘性,稍干则变为浓稠状。完全干燥者,则呈绿褐色固体,揉之则呈粉末。气腥臭,味苦。

化学成分黄牛的胆汁除水分外,主要含胆酸钠盐、胆色素、粘蛋白体及少量脂肪、胆甾醇(cholesterol),卵磷脂(lecithin),胆碱(choline),尿素(urea),以及氯化钠,磷酸钙,磷酸铁等无机盐。胆酸钠盐中的酸均为环戊烷多氢菲衍生物,它们包括胆酸(cholicacid)、脱氧胆酸(desoxycholicacid)、鹅脱氧胆酸(chenodesoxycholicacid)、甘胆酸(glycocholicacid)、牛磺胆酸(taurocholicacid)及石胆酸(lithocholicacid)。牛胆汁中以胆酸含量为最多,次之为脱氧胆酸;据分析,1000ml牛胆汁含胆汁酸60g(其中胆酸44g,脱氧胆酸8.1g,鹅脱氧胆酸1.2g),胆甾醇0.37g,胆色素1.7g,脂肪酸3.8g。胆汁中还含胆烷酸(cholanic acid),胆红素(bilirubin),磷脂酰乙醇胺(phosphatidylethanolamine),神经鞘磷脂(sphingomyelin),溶血磷脂酰胆碱(lysophosphatidylcholine),三酰甘油(triglyceride)及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

药理作用1.对呼吸中枢的作用:注射胆酸钠20mg/kg,能明显延长肺牵张反射中的呼吸停止持续时间,即呼吸中枢处于抑制状态;胆酸钠具有中枢性镇咳作用,而脱氧胆酸钠、牛磺胆酸钠无明显镇咳效果。

2.对平滑肌的作用:胆酸钠有慢而持久的扩张支气管作用,能对抗毛果芸香碱的收缩作用;此外,胆酸钠小剂量兴奋肠肌,大剂量则呈抑制作用。

3.对心脏的作用:对离体蛙心主要表现抑制作用,使收缩振幅减小;高浓度可使心脏停止于收缩期。

4.抗白血病:猪胆汁酸钠体外实验明显抑制人早幼粒白血病细胞系HL-60细胞增殖(IC50为400ug/ml),并诱导HL-60细胞向终末方向分化;诱导后的HL-60细胞具有嗜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巨嗜细胞的某些形态及细胞化学特征,表现出明显的细胞呼吸爆发功能,细胞周期分析表明猪胆汁酸钠阻断细胞从G0+G1期进入S期。

5.抑菌作用:本品对呼吸道常见的甲型链球菌、肺炎球菌及结核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

性味味苦;性寒

归经肝;胆;肺经

功能主治清肝明目;利胆通肠;解毒消肿。主风热目疾;心腹热渴;黄疸;咳嗽痰多;小儿惊风;便秘;痈肿;痔疮

用法用量内服:研末,0.3-0.9g;或入丸剂。外用:适量,取汁调涂或点眼。

注意《本草经疏》:“脾胃虚寒者忌之。目病非风热者不宜用。”

复方1.镇肝明目方(《药性论》)。2.牛胆散(《摄生众妙方》),明目清心,乌须发,补养下元,生髓,祛风湿,壮精神。3.治谷疸方(《圣惠方》),用治谷疸,食毕即头眩,心怫郁不安而发黄,因大饥后大食,胃气冲熏所致。4.治黄疸及便秘方(《现代实用中药》),用治肝胆病性黄疸及慢性便秘。5.治痔漏方(《经验方》)。6.治金疮方(《本草备要》)。

各家论述1.《别录》:除心腹热、渴、利,口焦燥,益目睛。乌牛胆,主明目,疗疳湿,以酿槐子,服之弥神。

2.《药性论》:青牛胆主消渴,利大、小肠。

3.《日用本草》:治小儿惊风痰热。

4.《纲目》:除黄,杀虫,治痈肿。

5.《现代实用中药》:为健胃整肠、苦补苦泻剂。治消化不良,慢性胃炎,大便之慢性秘结,肝胆性黄疸,胃部膨满。

6.《本草经疏》:牛胆,其味苦,其气大寒,无毒。

7.《经云》:寒以胜热,苦以泄结,故主心腹热及渴利口焦燥也。肝开窍于目,肝热则目睛不明,入肝泄热,故益目精也。近世以南星末酿入,阴干,治惊风者,取其苦寒制南星之燥,俾善于豁除热耳。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鸡雪莲

    药材名称鸡雪莲拼音Jī Xuě Lián别名披针新月蕨、地苏木、过山龙、蕨萁钻石黄来源蕨类蹄盖蕨科披针新月蕨Abacopteris penangiana (Hook.) Ching,以根状茎

  • 奶椎

    药材名称奶椎拼音Nǎi Zhuī出处《河南中草药手册》来源为豆科植物刺果甘草的果实。秋冬果熟后采集,晒干。原形态多年生草本。茎直立,基部木质化,有条棱,全体被鳞片状黄色腺体。单数羽状复叶;小叶5~13

  • 谷蓼

    药材名称谷蓼拼音Gǔ Liǎo别名水珠草(《植物学大辞典》)。出处河南来源为柳叶菜科植物露珠草的全草。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40~70厘米。茎直立,光滑,节间的基部略膨大。叶对生,卵状披针形,长6~8厘

  • 金猫头

    《全国中草药汇编》:金猫头药材名称金猫头别名滑野蚕豆、野蚕豆、小红药、化血丹、灵芝草[云南红河]来源玄参科胡麻草属植物大花胡麻草Centranthera grandiflora Benth.,以根入药

  • 虎骨

    《全国中草药汇编》:虎骨药材名称虎骨拼音Hǔ Gǔ来源猫科动物虎Panthera tigris L.的骨骼。性味甘、辛,温。归经归肝、肾经。功能主治祛风通络,强筋健骨。用于风湿痹痛,脚膝酸软。用法用量

  • 亮叶桦皮

    《中药大辞典》:亮叶桦皮药材名称亮叶桦皮拼音Liànɡ Yè Huà Pí别名桦树皮、桦杆树皮(《四川常用中草药》)。出处《四川常用中草药》来源为桦木科植物亮叶

  • 小百部

    《中药大辞典》:小百部药材名称小百部拼音Xiǎo Bǎi Bù别名门冬薯(《南宁市药物志》)。出处《广西中药志》来源为百合科植物石刁柏的块根。2~3月间,挖取生长2~3年的地下块根,洗净泥土

  • 番泻叶

    《中国药典》:番泻叶药材名称番泻叶拼音Fān Xiè Yè英文名FOLIUM SENNAE别名泻叶来源本品为豆科植物狭叶番泻Cassia angustifolia Vahl或尖叶番

  • 鹤骨

    药材名称鹤骨拼音Hè Gǔ英文名Red-crested crane bone, Red-crowned crane bone出处出自《本草纲目》来源药材基源:为鹤科动物丹顶鹤的骨骼。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 蛤蜊肉

    药材名称蛤蜊肉拼音Gé Lí Ròu别名海蛤肉、文蛤肉来源软体动物门瓣鳃纲帘蛤科文蛤Meretrix meretrix (L.),以肉入药。生境分部沿海各处。化学成分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