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中医中药>中药材>白皮柯

白皮柯

《全国中草药汇编》:白皮柯

药材名称白皮柯

拼音Bái Pí Kē

别名白栎、野槟榔

来源壳斗科白皮柯Lithocarpus dealbatus Rehd.,以花序入药。

生境分部四川、贵州、云南。

性味微苦、涩,温。

功能主治顺气消食,健胃杀虫。主治食积腹胀,虫积不化。

用法用量3~5钱。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华本草》:白皮柯

药材名称白皮柯

拼音Bái Pí Kē

别名槟榔

来源药材基源:为壳斗科植物滇石栎的花序。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ithocarpus dealbatus (Hook.f.et Thoms.)Rehd.[Quercus dealhetus Hook.f.et Thoms.]

采收和储藏:4-5月采收花序,晾干。

原形态常绿乔木,高达5-10(-25)m。树皮灰褐色至黑褐色,不裂,内皮淡红褐色。小枝密生灰黄色细绒毛。叶互生;叶柄长8-20mm;叶片近革质,卵状长椭圆形或披针形,长7-14cm,宽2.5一5cm,先端渐尖或短尾尖,基部楔形,全缘,老叶上面沿中脉疏被短毛或无毛,叶下面密被苍灰或灰白色蜡质鳞秕,侧脉9-12对。雄花序排成圆锥状,长5-10cm;雌花序常生于雄花序下部,长10-15cm,有时基部有少数簇生的雄花。果序长10-20cm,果密集,壳斗扁球形,包围坚果2/3-3/4,直径1-1.5cm,高0.5-lcm,苞片三角形,和壳斗贴生,先端和壳斗分离;坚果扁球形或近球形,直径1-1.6cm,高0.9-1.5cm,先端隆起,有灰黄色细绒毛,果脐隆起,大于果实基部,约为果高的1/4。花期8-10月,果期翌年8-10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300-3500m的山坡温、湿密林中,常与栲属、栎属及石栎属其他树种组成混交林。

资源分布:分布于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性味微苦;涩;性温

功能主治消食;杀虫。主食积腹胀;虫积腹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钟萼木

    药材名称钟萼木拼音Zhōnɡ è Mù别名山桃树、伯乐树来源钟萼木科钟萼木Bretschneidera sinensis Hemsl.,以树皮入药。生境分部江西、湖南、贵州、云南。

  • 金牛七

    《全国中草药汇编》:金牛七药材名称金牛七拼音Jīn Niú Qī别名火烟子、千锤打来源毛茛科乌头属植物松潘乌头Aconitun sungpanense Hand.-Mazz.或太白乌头A.

  • 辫子草根

    《中药大辞典》:辫子草根药材名称辫子草根拼音Biàn Zi Cǎo Gēn出处《云南中草药》来源为豆科植物小叶三点金的根。夏、秋采收。性味江西《草药手册》:"甘,平。"功

  • 下果藤

    《全国中草药汇编》:下果藤药材名称下果藤拼音Xià Guǒ Ténɡ别名亚泵礴来源为鼠李科嘴签属植物大苞嘴签Gouania leptostachya DC. var. tonkinensis Pita

  • 鼠尾粟

    《全国中草药汇编》:鼠尾粟药材名称鼠尾粟拼音Shǔ Wěi Sù别名线香草、老鼠尾、鼠尾牛顿草来源禾本科鼠尾粟Sporobolus poiretii (Roem. et Schult.)Hi

  • 刺果苏木

    药材名称刺果苏木拼音Cì Guǒ Sū Mù别名忙果钉(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出处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来源为豆科植物刺果苏木的叶。夏季采集,晒干。原形态藤状灌木,全株有

  • 虾子草

    药材名称虾子草拼音Xiā Zǐ Cǎo别名红虾子草(《四川中药志》)。出处《四川中药志》来源为茜草科植物纤花耳草的全草。夏、秋采收,鲜用或晒干。原形态一年生纤弱披散草本,高约15~40厘米。茎秃净,干

  • 绿包藤

    药材名称绿包藤拼音Lǜ Bāo Ténɡ别名小赖藤、千里找根、发冷藤、绿藤来源药材基源:为防己科植物波叶青牛胆的藤茎。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Tinospora crispa(L.)Hook.F.etTh

  • 桃耳七

    药材名称桃耳七拼音Táo ěr Qī别名铜筷子(《陕西中草药》),小叶莲(《西藏常用中草药》),鸡素苔(《甘肃卫生通讯》(4):37,1972),奥勒莫色罗玛琼瓦(藏名)。出处《陕西中草药》

  • 山玉兰

    药材名称山玉兰别名土厚朴、野厚朴、野玉兰、优昙花来源木兰科木兰属植物山玉兰Magnolia delavayi Franch.,以树皮和花(或花蕾)入药。春夏采花(或花蕾)和树皮,晒干。性味树皮:苦、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