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中医中药>中药材>酸角

酸角

《中药大辞典》:酸角

药材名称酸角

拼音Suān Jiǎo

别名酸饺(《滇南本草》),酸梅、曼姆(《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豆科》),通血香(《云南中草药选》)。

出处《云南中草药选》

来源为豆科植物酸豆果实。春季采摘,除去种子,晒干。

原形态常绿乔木,高达6~20米。树皮暗灰色,成不规则裂开。枝多,无刺,小枝被短柔毛,皮孔多,褐色。双数羽状复叶,长8~11厘米,小叶14~40,长圆形,长1~2.4厘米,宽4.5~9毫米,先端钝或微凹,基部偏斜不等,全缘,两面无毛。花为腋生的总状花序或顶生圆锥花序;萼筒陀螺形,裂片4,披针形;花瓣3,不等大,黄色,有紫红色线纹;下面2枚退化成鳞片;能育雄蕊3枚,花丝中部以下合生,其余退化成刺状,位于合生丝鞘顶端;雌蕊1,子房有柄,具多数胚珠。荚果厚,长圆形,长3~6厘米,宽约2厘米,灰褐色。种子3~10粒,红褐色,光亮,近圆形或长圆形。花期5~6月。果期7~12月。

生境分部多为栽培,或野生于杂树林、河边、田地旁。分布广东、广西、福建、台湾、云南等地。

化学成分果实含糖类、d-酒石酸、柠檬酸、甲酸、2-苹果酸等有机酸。并含丝氨酸、β-丙氨酸、脯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等氨基酸和哌啶酸-2。

叶含d-酒石酸、l-苹果酸、牡荆素、异牡荆素、荭草素、异荭草素等。嫩叶及芽中富含铜。

药理作用果肉具轻泻作用,可能因含大量酒石酸之故,煮熟者此作用即消失。种子的外皮含大量鞣质,非洲人用以治疗痢疾,煎剂用以治脓疡。植物的某些部分有抗菌作用,树皮刚无。其叶在体外对革兰氏阳性球菌、大肠杆菌有抑菌作用,有效成分可能是牡荆素。叶和茎的煎剂对离体豚鼠回肠有较弱的抑制作用,水提取物(加酒精除去沉淀者)抑制作用较强,两者对人员离体子宫均无明显作用。煎剂对离体兔十二指肠无明显作用,对离体兔心则有抑制作用;水提取物在大鼠后肢灌流试验中有显着舒张血管作用,对麻醉狗的血压,煎剂及水提取物均无明显影响。小鼠腹腔注射1克生药/只,两种制剂均无明显毒性。

性味甘酸,凉。

①《滇南本草》:"味甘酸,平。"

②《云南中草药选》:"甘酸,凉。"

功能主治清暑热,化积滞。治暑热食欲不振,妊娠呕吐,小儿疳积。

①《滇南本草》:"治酒化为痰,隔于胃中,同白糖煎膏,早晚服一钱。"

②《云南中草药选》:"清热解暑,消食化积。"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两;或熬膏。

复方预防中暑,饮食不振,妊娠呕吐,便秘,小儿疳积:酸角五钱至一两。水煎服。(《云南中草药选》)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酸角

药材名称酸角

拼音Suān Jiǎo

英文名Fruit of Tamarind, Tamarind Pulp

别名酸饺、酸梅、曼姆、通血香。

出处出自《云南中草药》选

来源药材基源:为豆科植物酸豆的果实。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Tamarindus indica L.

采收和储藏:春季采摘,晒干。

原形态酸豆 常绿乔木,高6-20m。树皮暗灰色,成不规则裂开。偶数羽状复叶,互生;叶柄短而粗壮;小叶14-40,叶片长圆形,长1-2.4cm,宽4-9mm,先端钝或微凹,基部近圆形,偏斜,两面无毛,全缘。花为腋生的总状花序或顶生的圆锥花序;萼筒陀螺形,裂片4,披针形;花冠黄色有紫红色条纹,上面3枚花瓣发达,下面2枚退化成鳞片状;雄蕊3,花丝中部以下合生,有3-5刺毛状退化雄蕊;子房有柄,胚珠多数。荚果肥厚肉质,圆筒形,直或微弯,灰褐色,长3-6cm,宽约2cm,果实熟时红棕色,味酸。种子3-10颗,近长方形,红褐色,有光泽。花期5-8月,果期7-12月至翌年5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常栽培,或逸为野生。

资源分布:分布广东、广西、福建、台湾、云南等地。

性状性状鉴别 果实长圆形,长3-6cm,直径约1.5cm。表面深褐色,果皮较厚,质坚硬,内含种子3-10枚。种子条圆形或近圆形,表面红褐色,平滑有光泽。气微,味酸。

化学成分果实含糖类有:葡萄糖(glucose),D-甘露糖(D-mannose),D-麦芽糖(Daltose),D-阿拉伯糖(D-arabinose);有机酸主要有:酒石酸(tartaric acid),枸椽酸(citric acid),草酸(oxalic acid),琥珀酸(succinic acid);氨基酸主要有:丝氨酸(serine),脯氨酸(proline),丙氨酸(alanine),2-哌啶酸(pipecolineacid),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亮氨酸(leucine)。此外,还含有维生素B1(vitamin B1),维生素C(vitamin C),植酸(phytic acid),果胶(pectin)及 5-羟基-2-氧代-3,5-己二烯醛(5-hydroxy-2-oxo-hexa-3,5-dienal)。种子含酒石酸(tartaric acid),部分成二钾盐存在及枸椽酸(citric acid)。并含有甘露聚糖(mannan),戊聚糖(pentosan),半乳糖木糖葡萄聚糖(galactoxyloglucan),木糖葡萄糖低聚糖(xyloglucan),戊糖(pentose)。此外,还含有脂质(lipid),植物凝集素(lectin),亚油酸(linoleic acid),皂甙(saponin),甾醇(sterol),脂肪酸(fatty acid),植酸(phytic acid),蛋氨酸(methionine),半胱氨酸(cysteine)。

叶含木犀草素-8-C-葡萄糖甙(luteolin-8-C-glucoside),牡荆素(vitexin),异牡荆素(isovitexin),荭草素(orientin),异荭草素(isoorientin)等。

此外,该植物还含环匹阿尼酸(cyclopiazonic acid),糠醛(furfural),5-甲基-2(3H)-呋喃酮[5-methyl-2(3H)-furanone],苯乙醛(phenylacetaldehyde),5-甲基糠醛(5-methylfurfural)。

药理作用1.果肉具轻泻作用:可能因含大量酒石酸之故,煮熟者此作用即消失。种子的外皮含大量鞣质,非洲人用以治疗痢疾,煎剂用以治脓疡。

2. 抗菌作用:植物的某些部分有抗菌作用,树皮则无。其叶在体外对革兰氏阳性球菌、大肠杆菌有抑菌作用,有效成分可能是牡荆素。

3.对平滑肌的抑制作用:叶和茎的煎剂对离体豚鼠回肠有较弱的抑制作用,水提取物(加酒精除去沉淀者)抑制作用较强,两者对大鼠离体子宫均无明显作用。煎剂对离体兔十二指肠无明显作用,对离体兔心则有抑制作用;水提取物在大鼠后肢灌流试验中有显着舒张血管作用,对麻醉狗的血压,煎剂及水提取物均无明显影响。小鼠腹腔注射 1g生药/只,两种制剂均无明显毒性。

性味甘酸;凉

归经心;胃经

功能主治清热解暑;和胃消积。主中暑;食欲不振;小儿疳积;妊娠呕吐;便秘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或熬膏。

复方预防中暑,饮食不振,妊娠呕吐,便秘,小儿疳积: 酸角五钱至一两。水煎服。 (《云南中草药选》)

各家论述1.《滇南本草》:治酒化为痰,隔于胃中,同白糖煎膏,早晚服一钱。

2.《云南中草药选》:清热解暑,消食化积。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栗荴

    《中药大辞典》:栗荴药材名称栗荴拼音Lì Fū出处《纲目》来源为壳斗科植物栗的内果皮。性味《纲目》:"甘,平,涩,无毒。"功能主治治瘰疬,骨鲠。复方①治栗子颈:栗蓬内膈断

  • 网纹灰包

    药材名称网纹灰包别名马勃来源真菌类担子菌纲灰包目灰包科网纹灰包Lycoperdon perlatum Pers.[L. gemmatum Fr.],以子实体入药。生境分部夏秋两季雨后,产生在林内空旷处

  • 威灵仙

    《中国药典》:威灵仙药材名称威灵仙拼音Wēi Línɡ Xiān英文名RADIX CLEMATIDIS别名铁脚威灵仙、百条根、老虎须、铁扫帚来源本品为毛茛科植物威灵仙Clematis chi

  • 苦壶卢

    《中药大辞典》:苦壶卢药材名称苦壶卢拼音Kǔ Hú Lú别名苦匏(《国语》),蒲卢(《礼记》),苦瓠(《本经》),约壶、约腹壶(《广志》),苦瓠娄(《唐本草》),亚腰壶卢(《简便单

  • 女萎

    《全国中草药汇编》:女萎药材名称女萎拼音Nǚ Wěi别名小木通[云南]、白木通[湖南]、粗糠藤、万年藤、穿山藤、小叶鸭脚力刚、钥匙藤来源毛茛科铁丝莲属植物女萎Clematis apiifolia DC

  • 蜘蛛蜕壳

    《中药大辞典》:蜘蛛蜕壳药材名称蜘蛛蜕壳拼音Zhī Zhū Tuì Ké别名蜘蛛壳(《备急方》)。出处《纲目》来源为圆网蛛科动物大腹圆网蛛的蜕壳。原形态动物形态详"蜘蛛&

  • 云南野当归

    药材名称云南野当归别名土当归、野当归[云南]来源伞形科当归属植物云南野当归Angelicasp.,以根入药。秋冬采根,洗净晒干。性味辛,温。功能主治活血调经,补血润燥,滑肠。用于月经不调,痛经,瘀血闭

  • 茶叶

    《中药大辞典》:茶叶药材名称茶叶拼音Chá Yè别名苦茶、槚(《尔雅》),荼、茗、荈(《尔雅》郭璞注),苦梌(《唐本草》),蔎(《茶经》)),腊茶(《圣济总录》),茶芽(《本草别说

  • 红绵藤

    《全国中草药汇编》:红绵藤药材名称红绵藤拼音Hónɡ Mián Ténɡ来源蔷薇科红绵藤Rubus rufo-lanatus H. T. Chang,以叶入药。生境分部广

  • 羚羊角

    《中国药典》:羚羊角药材名称羚羊角拼音Línɡ Yánɡ Jiǎo英文名CORNU SAIGAE TATARICAE别名高鼻羚羊来源本品为牛科动物赛加羚羊Saiga tatar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