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中医中药>中药材>金星蕨

金星蕨

药材名称金星蕨

拼音Jīn Xīnɡ Jué

英文名Glandular Parathelypteris

别名蕨菜白毛蛇、毛毛蛇、篦子草

出处始载于《植物分类学报》。

来源药材基源:为金星蕨科植物金星蕨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arathelypteris glanduligera (Kunze) Ching[Aspidium glanduligerum Kunze;Thelypteris glanduligera(Kunze)Ching]

采收和储藏:夏季采收,晒干或鲜用。

原形态植株高40-60cm。根茎长而横生,顶部疏被黄褐色、披针形鳞片。叶近生或远生;叶柄长15-20cm,禾秆色,基部稍呈黑色并疏被鳞片,上面不浅沟,密被灰白色短针状毛;叶片草质,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20-40cm,宽5-10cm,先端渐尖并为羽裂,基部不缩狭,下面被橙黄色球形腺体及短毛,叶轴和羽轴两面有少数短针状密毛,二回羽裂;羽片10-15对,互生,略斜向上,无柄,长圆状披针形,长3-6cm,宽1-1.5cm,先端渐尖或长渐尖,基部截形,基部1对不缩短;裂片14-18对,长3-6mm,宽2-2.5mm,先端钝或圆钝,全缘;叶脉在裂片上为羽状,侧脉单一,基部1对出自中脉基部。孢子囊群小,圆形,背生于侧脉近先端,靠近叶边;囊群盖大,圆肾形,有灰白色刚毛。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海拔50-1500m的疏林下或路边。

资源分布: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各省区及台湾。

性味苦;寒

归经肝经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尿;止血。主烫伤;吐血;痢疾;小便不利;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捣敷。

各家论述《新华本草纲要》:叶:味苦,性寒。有消炎止血、止痢的功能。用于烧、烫伤、吐血、痢疾。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小杉藻

    药材名称小杉藻拼音Xiǎo Shān Zǎo英文名Fir Algae别名茶米菜、小杉海苔、小葡萄藻、茶叶藻出处始载于《新华本草纲要》。来源药材基源:为杉藻科植物小杉藻的藻体。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Gig

  • 倒插花

    药材名称倒插花拼音Dǎo Chā Huā别名盘蛇莲、盘龙草、土细辛。来源药材基源:为马兜铃科植物五岭细辛的根、根茎或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sarum wulingense C.F.Liang采收

  • 桂树根

    药材名称桂树根拼音Guì Shù Gēn别名桂根(《纲目拾遗》),桂花根(《分类草药性》)。出处《纲目拾遗》来源为木犀科植物木犀的根或根皮。9~10月挖取老树的根,或剥取根皮。原形

  • 枳椇

    药材名称枳椇拼音Zhǐ Jǔ别名枳椇子[种子]、鸡爪树、鸡脚爪、万字果、万寿果、橘扭子、转扭子、九扭来源鼠李科枳椇属植物拐枣Hovenia dulcis Thunb.,以树皮与种子入药。树皮全年可采;

  • 刚竹

    药材名称刚竹拼音Gānɡ Zhú别名斑竹、桂竹、箭竹、尖竹、台竹、鬼角竹、网苦竹来源禾本科刚竹Phyllostachys bambusoides Sieb. et Zucc.,以根、果实入药

  • 紫背黄芩

    药材名称紫背黄芩拼音Zǐ Bèi Huánɡ Qín别名挖耳草、一支蒿[云南]来源唇形科紫背黄芩Scutcllaria discolor Colebr.,以全草入药。生境

  • 大头狗

    《中药大辞典》:大头狗药材名称大头狗拼音Dà Tóu Gǒu别名毫螭虫、土蚱子、土蚂蚱子(《中国农作物病虫图谱》)。出处《陆川本草》来源为蟋蟀科昆虫油葫芦的全虫。秋季捕捉,用沸水烫

  • 椴树根

    药材名称椴树根拼音Duàn Shù Gēn别名叶上果根、滚筒树根、家鹤儿。来源药材基源:为椴树科植物椴树的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Tilia tuan Szysz采收和储藏:秋季挖根,洗净泥土,切片晒

  • 鸡卵草

    药材名称鸡卵草别名鸡卵参、触须玉凤花来源兰科鸡卵草Habenaria tentaculata Reichb. f.,以块根入药。生境分部广西。功能主治止痛,消炎,生肌,止血,行气,补肾。用法用量3~5

  • 狸肉

    《中药大辞典》:狸肉药材名称狸肉拼音Lí Ròu出处《本草经集注》来源为猫科动物豹猫的肉或全体。原形态豹猫,又名:狸(《诗经》),豾狸(《尔雅》郭填注),野猫(《圣惠方》),狸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