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中医中药>中药材>黄颡鱼涎

黄颡鱼涎

《中药大辞典》:黄颡鱼涎

药材名称黄颡鱼涎

拼音Huánɡ Sǎnɡ Yú Xián

出处《纲目》

来源为鮠科动物黄颡鱼皮肤中分泌的粘液

功能主治《日用本草》:"治消渴。"

复方治消渴饮水无度:黄颡鱼涎和青蛤粉、滑石末等分。丸梧子大,每粟米汤下三十丸。(《纲目》生津丸)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黄颡鱼涎

药材名称黄颡鱼涎

拼音Huánɡ Sǎnɡ Yú Xián

英文名Yellow catfish saliva

出处出自《本草纲目》:黄颡鱼涎,翅下取之。

来源药材基源:为鮠科动物黄颡鱼皮肤分泌的粘液。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seudobagrus fulvidraco(Richardson)[Pelteobagrus fulvidraco (Richardson)]

采收和储藏:常年均可捕捞。捕后,刮取其皮肤分泌的粘液,鲜用。

原形态黄颡鱼,体长约20cm,腹面平直,体后半部侧扁,尾柄较细长。头大且扁平,吻短,圆钝,上、下颌略等长,口大,下位,两颜及腭骨上有绒毛状齿带。眼小,侧位。须4对,鼻须末端可伸至眼后,上颌须1对,最长,颐须2对,较上颌须短。体裸露无鳞,侧线完全。背鳍1,6-7;不分枝鳍条成为硬棘,棘后缘有锯齿。胸鳍I,7,硬棘前后缘均有锯齿,前缘为36-47个,后缘为11-16个。臀鳍21-25。脂鳍末端游离,较臀鳍短。体呈黄色,背部黑褐色,腹部为淡黄色,尾鳍分叉,上、下叶各有黑色的纵纹。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为生活于江河、湖泊常见的1种底层鱼类。喜栖于有腐败物质的静水或缓流的浅滩处。食性广,主要以底栖无脊椎动物为食。

资源分布:分布于长江、黄河、珠江及黑龙江等流域。

性味甘;平

归经肺;肾经

功能主治生津消渴。主消渴

用法用量内服:入丸剂,适量。

复方治消渴饮水无度: 黄颡鱼涎和青蛤粉、滑石末等分。丸梧子大。每粟米汤下三十丸。 (《纲目》生津丸)

各家论述《日用本草》:治消渴。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鸡血李

    《中药大辞典》:鸡血李药材名称鸡血李拼音Jī Xuè Lǐ出处《分类草药性》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杏李的根或叶。夏、秋采集。原形态杏李。又名:红李、秋根子。落叶乔木。树形尖塔状,枝直上,幼时光滑。

  • 米百合

    药材名称米百合拼音Mǐ Bǎi Hé别名土贝母、土知母、米合贝来源药材基源:为百合科植物米贝母的鳞茎。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Fritillaria davidii Franch.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

  • 獾油

    《全国中草药汇编》:獾油药材名称獾油拼音Huān Yóu来源鼬科动物狗獾Meles meles L.的脂肪经加工而成。秋冬捕捉。炮制取肉油,洗净,切碎,置锅内炼油,去渣,放冷后加入冰片适量(

  • 念珠根黄芩

    药材名称念珠根黄芩拼音Niàn Zhū Gēn Huánɡ Qín来源药材基源:为唇形科植物食珠根黄芩的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cutellaria moniliorrhiza Kom.采收和储藏:

  • 毛扭藓

    药材名称毛扭藓拼音Máo Niǔ Xiǎn英文名filamentous moss别名树毛衣出处始载于《新华本草纲要》。来源药材基源:为蔓藓科植物毛扭藓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erobryidiu

  • 刺果藤仲

    药材名称刺果藤仲别名藤杜仲[云南丽江]来源卫矛科刺果藤仲Euonymus acanthocarpus Franch. var. scandens (Loes.) R. A. Blak.,以藤入药。生境

  • 芥子

    《中国药典》:芥子药材名称芥子拼音Jiè Zǐ英文名SEMEN SINAPIS别名白芥子、黄芥子、芥菜子、青菜子来源本品为十字花科植物白芥Sinapis alba L. 或芥Brassica

  • 黄鲴鱼

    《中药大辞典》:黄鲴鱼药材名称黄鲴鱼拼音Huánɡ Gù Yú别名黄姑、黄骨鱼(《纲目》)。出处《纲目》来源为鲤科动物黄尾蜜鲴的肉。原形态体形长而侧扁,腹部圆,在肛门前有

  • 兔皮毛

    《中药大辞典》:兔皮毛药材名称兔皮毛拼音Tù Pí Máo出处《唐本草》来源为兔科动物蒙古兔或家兔等的皮毛。原形态动物形态详"兔肉"条。功能主治治灸疮

  • 羊蹄肉

    药材名称羊蹄肉拼音Yánɡ Tí Ròu出处《千金·食治》来源为牛科动物山羊或绵羊的蹄肉。原形态动物形态详"羊肉"条。性味①《千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