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中医中药>中药方剂>和中散

和中散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和中散

药方名称和中散

处方厚朴(去皮.姜炙)六两,白术三两,干姜(炮)、甘草(炙),各二两。

炮制上为末。

功能主治治小儿脾胃不和,呕逆恶心,冷热不调,减食泄泻,腹痛肠鸣,少力嗜卧。

用法用量每服一钱,水八分盏,生姜二片,煎六分,去滓,稍热服,乳食前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圣济总录》卷七十六:和中散

药方名称和中散

处方附子(炮7度,水淬,去皮脐,为末)1两,黄连(去须,为末)1两,乳香(研)1分。

功能主治冷热痢,腹痛里急。

用法用量上3味,如患冷热痢,取黄连半钱,附子半钱、乳香1字,以陈米饮调下,未止再服,以青橘皮汤调下;如患赤痢,附子末半钱、黄连末1钱、乳香1字;如患白痢,黄连末半钱、附子末1钱、乳香1字,米饮调下,未止以黑豆7粒煎汤止之。

摘录圣济总录》卷七十六

《卫生总微》卷十:和中散

药方名称和中散

处方白术陈皮(去白)、厚朴(去粗皮,生姜制)、甘草(炙)各等分(一方有藿香叶减半)。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小儿痰逆胃虚泄泻。

用法用量每服1钱,以水1小盏,生姜3片,大枣1个,同煎至6分,温服。

摘录《卫生总微》卷十

《阎氏小儿方论》:和中散

药方名称和中散

处方人参(切,去须,焙)、白茯苓白术甘草(锉,炒)、干葛(锉)、黄耆(切,焙)、白扁豆(炒)、藿香叶各等分。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和胃气,止吐泻,定烦渴。主小儿腹痛吐泻,烦渴厌食。

用法用量每服3钱,水1盏,干枣2个(去核),生姜5片,煎8分,食前温服。

摘录《阎氏小儿方论》

《局方》卷十:和中散

药方名称和中散

别名和中汤

处方厚朴(去皮,姜炙)6两,白术3两,干姜(炮)2两,甘草(炙)2两。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小儿脾胃不和,呕逆恶心,冷热不调,减食泄泻,腹痛肠鸣,少力嗜卧。

用法用量和中汤(《医统》卷八十九)。

摘录《局方》卷十

活幼心书》卷下:和中散

药方名称和中散

处方人参(去芦)1两,白扁豆(炒,去壳)1两,白茯苓(去皮)1两,川芎1两,缩砂仁1两,香附子1两,半夏(汤浸,煮透,锉,焙干)1两,甘草1两,肉豆蔻7钱,诃子(去核)7钱。

功能主治和胃气,进饮食,悦颜色,理风痰。主小儿久病才愈,面黄清瘦,神昏气弱,脾胃未实,食物过伤,停饮生痰,留滞中脘,耗虚真气,或成吐泻。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2钱,水1盏,加生姜2片,大枣1个,煎7分,空心温服,或不拘时候。

摘录活幼心书》卷下

《卫生总微》卷十:和中散

药方名称和中散

处方藿香(去土)1两,白豆蔻1两,人参(去芦)1两,木香半两,丁香半两,干姜(炮)半两,厚朴(去皮,生姜制)半两,甘草1分。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小儿三焦不调,停寒膈上,吐泻不定。

用法用量每服1钱,水1小盏,入生姜3片,煎至6分,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卫生总微》卷十

《直指小儿》卷一:和中散

药方名称和中散

别名和中汤

处方茯苓1分,石莲肉1分,藿香半分,人参半分,天麻半分,白扁豆(制)半分,木香半分,白术半分,甘草(炒)半分。

制法上锉散。

功能主治和胃气,止吐泻。主

用法用量和中汤(《袖珍小儿》卷二)。《袖珍小儿》本方用法:上锉散。每服二钱,加生姜大枣煎服。

摘录《直指小儿》卷一

普济方》卷三九五:和中散

药方名称和中散

处方干姜1两,厚朴(去皮,炙制)1两,甘草(炙)1两。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阴阳不和,清浊相干,霍乱吐利,壮热烦渴,胸膈痞闷,腹胀满,面色青白,手足厥冷,困顿多睡,全不思食。

用法用量每服1大钱,水8分,生姜3片,同煎至3分,去滓温服。

摘录普济方》卷三九五

《袖珍小儿》卷九:和中散

药方名称和中散

处方藿香5钱,枳壳(麸炒)5钱,陈皮5钱,甘草5钱,厚朴(姜制)3钱5分。

制法上为极细末。

功能主治小儿五色泻痢。

用法用量每服1-2钱,红枣煎汤调服。

摘录《袖珍小儿》卷九

慎斋遗书》卷五:和中散

药方名称和中散

处方炮姜4两,肉桂2两,吴茱萸2两。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上通下达,安胃和中。主中寒腹痛,或寒泻清水,或饮食伤,嗳麸气,或久痢虚寒。臌胀属虚寒者。

用法用量本方改为丸剂,名“和中丸”(见《风劳臌膈》),方用干姜四两(切片,分四份:一份用人参一两煎汤拌炒汁尽,一份用青皮煎汁拌炒,一份用紫苏煎汤拌炒,一份用陈皮煎汤拌炒,各炒焦黑)、肉桂二两(分三份:一份用益智仁三钱煎汤拌炒,一份用小茴香二钱同煎,一份用破故纸同煎)、吴萸一两(分二份:一份用苡仁一两煎汤炒,一份用盐三钱同浸炒),共为末,苏叶煎汤,打神曲糊丸。随症轻重,作汤送下;虚者人参汤下。《慎柔五书》本方用法:每服五分,用苦烈好大酒一杯,炖半热调下。

摘录慎斋遗书》卷五

《准绳·幼科》卷四:和中散

药方名称和中散

处方厚朴(姜汁制炒)1钱半,人参1钱,白术1钱,茯苓1钱,干姜(炮)6分,甘草(炙)6分。

功能主治小儿中焦停寒或夹宿食,痘疮欲出来出而吐利者。

用法用量生姜大枣,水煎服。

摘录《准绳·幼科》卷四

普济方》卷二十五引《卫生家宝》:和中散

药方名称和中散

处方人参1两(去芦),白茯苓1两(去皮),白术1两,黄耆1两(去芦),甘草半两(微炒),白扁豆半两(姜汁浸1宿,蒸过,去皮,焙干,微炒),木香1分(煨),藿香叶半两(去梗),缩砂仁半两,半夏1两(汤泡洗7次)。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补脾胃,解劳倦,退热止呕,消痰进食,轻健四肢。主

用法用量每服2大钱,用水1盏,加生姜5片,大枣1个(去核),煎至6分,稍热服,不拘时候。

摘录普济方》卷二十五引《卫生家宝》

猜你喜欢

  • 补虚固本汤

    药方名称补虚固本汤处方人参4钱,焦白术3钱,紫蔻仁2钱,黄耆1两,桂枝3钱,雕爪3钱(阴阳瓦焙,存性),木瓜3钱,川椒2钱,虎骨3钱,甘草2钱。功能主治痿症。用法用量水煎,温服1剂。再加黄耆1两,服十

  • 橘叶青盐汤

    药方名称橘叶青盐汤处方乌梅3个 鲜橘叶9克 青盐1克 川椒6克功能主治治肝气胀。用法用量水煎,空腹时服。摘录《医学从众录》卷六

  • 葆膈散

    药方名称葆膈散处方连翘1钱2分,黄芩1钱2分,山栀1钱2分,薄荷1钱2分,大黄3钱,甘草5分,芒消2钱。功能主治一切郁火。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煎服。如咽喉痛,加桔梗、荆芥;酒毒,加黄连、干葛、淡竹叶;

  • 扶命生火丹

    药方名称扶命生火丹处方人参6两,巴戟天1斤,山茱萸1斤,熟地2斤,附子2个,肉桂6两,黄耆2斤,鹿茸2个,龙骨(醋粹)1两,生枣仁3两,白术1斤,北五味4两,肉苁蓉8两,杜仲6两。制法上药各为细末,炼

  • 返魂汤

    《简明医彀》卷三:返魂汤药方名称返魂汤处方当归(酒洗)、川芎、肉桂、干姜(炮)、赤芍药、甘草、黑豆(炒、去壳)、紫苏各等分。功能主治妇人血逆卒厥,并产后血厥,昏晕目闭,口噤者。用法用量水煎服;或为细末

  • 得圣丸

    药方名称得圣丸别名得胜丸处方川乌(炮,去皮)1两,五灵脂2两,没药2钱。制法上为细末,醋糊为丸,如豆大。功能主治妇人产后血气虚冷,腰腹大痛,便痢脓血。用法用量得胜丸(《普济方》卷三四五)。摘录《医方类

  • 桂枝加葛根瓜蒌汤

    药方名称桂枝加葛根瓜蒌汤别名桂枝加葛根瓜萎根汤处方桂枝2钱半,芍药2钱半,葛根2钱半,栝楼根2钱半。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柔痉有汗。用法用量桂枝加葛根瓜萎根汤(《普济方》卷一三二)。《普济方》有生姜七片

  • 出声散

    药方名称出声散处方诃子4个(炮2个,生用2个)甘草13厘米(6.5厘米炮,6.5厘米生)桔梗30克制法上药哎咀。功能主治主肺损失音。用法用量每服6克,用童便150毫升,和药煎五七沸,温服。甚者不过五服

  • 加味升葛汤

    药方名称加味升葛汤处方升麻1钱半,葛根1钱,白芍1钱,甘草1钱,黄芩1钱,栀子1钱。功能主治伤寒阳毒发斑。用法用量水煎服。加犀角汁更妙。如咽痛,加元参1钱半。摘录《会约》卷四

  • 干姜人参半夏丸

    《金匮要略》卷下:干姜人参半夏丸药方名称干姜人参半夏丸处方干姜人参各14克半夏28克制法上药三味为末,以生姜汁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治妇人妊娠呕吐不止。用法用量饮服10丸,一日三次。摘录《金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