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
令相关字典
令[lìng]字在中间的词语
- 杨令公[yáng lìng gōng]对北宋名将杨业的誉称。业初为五代北汉将领,善骑射,人称“无敌”。归宋后,任知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屡败契丹,战功卓著。雍熙三年(公元986年)宋军北征,业因矢尽援绝,被俘,绝食死。《宋史》有传。后来小说﹑戏剧中以杨业事迹为引线演为杨家将故事。 
- 司令塔[sī lìng tǎ]旗舰上司令官发号施令的地方。设于舰只甲板前方最高处。 
- 命令式[mìng lìng shì]命令的语气或表达它的一个动词形式。 命令的语气或表达它的一个动词形式 
- 司令官[sī lìng guān]掌管命令的人。 
- 陶令菊[táo lìng jú]即菊花。因陶渊明爱菊﹐故称。 
- 传令兵[chuán lìng bīng]旧时服侍上级军官传送他的命令的士兵;亦指勤务兵,卫生兵,照看病房或做其他协助工作的士兵。 旧时服侍上级军官传送他的命令的士兵;亦指勤务兵,卫生兵,照看病房或做其他协助工作的士兵 
- 陶令秫[táo lìng shú]高粱。因陶渊明为彭泽令时﹐“公田悉令吏种秫稻”而得“陶令秫”之名。见《宋书.隐逸传.陶潜》。 
- 白令海[bái lìng hǎi]太平洋最北端的边缘海。面积226万平方千米。多风暴和雾,结冰期长达6-7个月。鱼产丰富,多鲑、比目鱼等。北部大陆架有石油和天然气。 
- 唱令家[chàng lìng jiā]以卖唱为谋生手段的伶人。 
- 命令句[mìng lìng jù]语法名词。要求或者希望别人做或不做某事时用的句子。在书面上,句末用句号或感叹号。今多称“祈使句”。 表达祈使意向的句子 
- 夏令营[xià lìng yíng]夏季开设的供青少年或集体的成员短期休息﹑娱乐等的营地,多设在林中或海边。 夏季开设的供集体人员短期休养、娱乐的营地 
- 司令员[sī lìng yuán]中国人民解放军中负责军事方面各项工作的主管人员。 军队干部职务,如军区司令员、兵团司令员等。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各级司令员和同级政治委员均为部队首长。对部队的工作共同负责 
令[lìng]字在开头的词语
- 令誉[lìng yù]美好的声誉。 美好的名声幼有令誉。——《周书.肖瓛传》 
- 令星[lìng xīng]零星。零碎。 
- 令主[lìng zhǔ]贤德的君主。 
- 令美[lìng měi]犹美好。 
- 令曲[lìng qǔ]即小令。指短调的词。 
- 令邦[lìng bāng]黄鼠的别名。 
- 令舍[lìng shè]县令的官舍。 
- 令公香[lìng gōng xiāng]见“令君香”。 
- 令问[lìng wèn]令闻,美好的声名。问,通“闻”。 
- 令锡[lìng xī]指皇帝对臣属的封赠赏赐。 
- 令胤[lìng yìn]指德行美好的后嗣。 
- 令猷[lìng yóu]1.远大的志向﹑抱负。 2.美好的业绩。 3.指好的规章﹑制度。 
- 令室[lìng shì]犹贤妻。 
- 令坦[lìng tǎn]指女婿。 参见〔东床〕 
- 令准[lìng zhǔn]良好的典范。 
- 令容[lìng róng]美好的仪容。 
- 令君[lìng jūn]1.魏晋间对尚书令的敬称。后亦以称位居枢要的大臣。 2.对县令的尊称。 
- 令慈[lìng cí]对他人母亲的敬称。 尊称对方的母亲。也称“令堂” 
- 令公[lìng gōng]对中书令的尊称。中唐以后,节度使多加中书令,使用渐滥。 
- 令式[lìng shì]章程;程式。 
- 令诞[lìng dàn]旧指皇后生日。 
- 令支[lìng zhī]春秋时山戎属国。其地约在今河北滦县﹑迁安间。公元前六六四年为齐恒公所灭。 
- 令年[lìng nián]吉祥的年份。 
- 令称[lìng chēng]1.美好的名称﹑称号。 2.好名声。 
- 令音[lìng yīn]1.和善的语音。 2.善言,美好的言辞。 
- 令色[lìng sè]1.和悦的容色。 2.伪善﹑谄媚的脸色。 3.美丽的姿容。 
- 令谟[lìng mó]1.犹嘉谋,善策。 2.指有功于国的谋臣。 
- 令正[lìng zhèng]1.古代官名。掌文告辞令。 2.旧时以嫡妻为正室,因用为称对方嫡妻的敬词。 旧时以嫡妻为正室,“令正”为尊称对方的嫡妻今闻公主是牛大哥令正,安得不以嫂嫂称之!——《西游记》 
- 令弟[lìng dì]1.古代以称自己的弟辈,犹言贤弟。 2.对他人之弟的敬称。 尊称对方的弟弟 
- 令妇[lìng fù]指贤淑的媳妇。 
- 令上[lìng shàng]美好卓越。 
- 令王[lìng wáng]1.贤明的天子。 2.对有王爵者的美称。 
- 令慧[lìng huì]犹聪慧。 
- 令终[lìng zhōng]1.谓保持善名而死。 2.谓尽天年而寿终。 3.指事情完美地终结。 
- 令长[lìng cháng]秦汉时治万户以上县者为令,不足万户者为长。后因以“令长”泛指县令。 
- 令声[lìng shēng]美好的名声。 
- 令令[lìng lìng]象声词。《诗.齐风.卢令》:“卢令令,其人美且仁。”毛传:“卢,田犬。令令,缨环声。”一说“令”通“獜”,“令令”为健壮貌。《说文.犬部》引此诗作“卢獜獜”,云:“獜,健也。”段玉裁注:“《广韵》引‘犬健也’……许盖取三家诗也。” 
- 令淑[lìng shū]谓德行善美。 
- 令颜[lìng yán]美丽的容颜。 
- 令饬[lìng chì]命令,上级命令下级。 
- 令人[lìng rén]1.品德美好的人。 2.古代命妇的封号。 
- 令威[lìng wēi]即丁令威。传说中的神仙名。 
- 令约[lìng yuē]禁令和条约。 
- 令鼓[lìng gǔ]一种小鼓,饮宴时有节奏地敲击,以行酒令。 
- 令质[lìng zhì]美好的品质。 
- 令德[lìng dé]1.美德。 2.指有高尚道德的人。 
- 令绩[lìng jì]美盛的业绩。 
- 令日[lìng rì]吉日。 
- 令丙[lìng bǐng]第三道诏令;法令的第三篇。 
- 令妹[lìng mèi]1.犹言贤妹。 2.尊称对方之妹。 
- 令芳[lìng fāng]美好芳香。 
- 令爱[lìng ài]也作“令嫒”。尊称对方的女儿。 称对方的女儿的敬辞。也作“令嫒” 
- 令堂[lìng táng]尊称对方的母亲。 称对方母亲的敬词请令堂上坐,贫僧奉拜。——《西游记》 
- 令姿[lìng zī]1.美丽的姿容。 2.指美好的形态﹑形象。 
- 令妻[lìng qī]1.谓德行美善的妻子。 2.敬称对方的妻子。 
- 令尊[lìng zūn]尊称对方的父亲。 称对方父亲的敬词你今日回家就禀明令尊,我回去再禀明祖母。——《红楼梦》 
- 令媛[lìng yuàn]犹令爱。 
- 令尹[lìng yǐn]1.春秋战国时楚国执政官名,相当于宰相。 2.泛称县﹑府等地方行政长官。 
- 令名[lìng míng]1.美好的声誉。 2.美好的名称。 好名声 
- 令序[lìng xù]犹佳节。 
- 令旗[lìng qí]即令箭。 
- 令材[lìng cái]见“令才”。 
- 令辟[lìng pì]贤明的帝王。 
- 令母[lìng mǔ]贤德的母亲。 
- 令图[lìng tú]善谋;远大的谋略。 
- 令族[lìng zú]指名门世族。 
- 令士[lìng shì]才学美盛之士。 
- 令箴[lìng zhēn]指帝王规戒臣下的诏令。 
- 令票[lìng piào]指通过关卡的凭证。 
- 令史[lìng shǐ]1.官名。汉代兰台尚书属官,居郎之下,掌文书事务,历代因之。隋唐以后,成为三省﹑六部及御史台低级事务员之称,位卑秩下,不参官品。至明代遂废。见《通典.职官四》。 2.宋元以来官府中胥吏的通称。 
- 令郎[lìng láng]尊称对方的儿子。 称对方儿子的敬词我今须与你令郎同去。——《西游记》 
- 令辞[lìng cí]美好的言辞。 
- 令似[lìng sì]即令嗣。似,通“嗣”。 
- 令婿[lìng xù]对方的女婿.。 
- 令旨[lìng zhǐ]1.指帝王的命令。 2.宋﹑元时指太子的命令。 3.金代曾以皇太后之命为“令旨”。 
- 令器[lìng qì]优秀的人才。 
- 令亲[lìng qīn]称对方亲属的敬词。 尊称对方的双亲,对他人亲戚的尊称 
- 令嫒[lìng ài]见“令爱”。 
- 令居[lìng jū]古地名。西汉置县,晋废。前凉复置,旋废。治所在今甘肃永登西北,地当湟水流域通向河西走廊的要冲。 
- 令子[lìng zǐ]犹言佳儿,贤郎。多用于称美他人之子。 
- 令月[lìng yuè]1.吉月。 2.指夏历二月。 
- 令君香[lìng jūn xiāng]荀彧在汉末曾守尚书令,人称荀令君,得异香,至人家坐,三日香气不歇。见《太平御览》卷七○三引晋习凿齿《襄阳记》。后多以“令君香”指高雅人士的风采。 
- 令盆[lìng pén]掷骰子用的盆。一种赌具,可掷骰以行令,故称。 
- 令则[lìng zé]指美好而合于礼法规范的品德。 
- 令利[lìng lì]清楚,明白。 
令[lìng]字在结尾的词语
- 节令[jié lìng]某个节气的气候和物候:节令不正ㄧ端午节吃粽子,应应节令。 
- 郁令[yù lìng]谓阻挠君令的发布。 
- 中令[zhōng lìng]1.中书令的省称。 2.金职官名。正七品。参阅《金史.选举志二》。 
- 冬令[dōng lìng]①冬季。②冬季的气侯;春行冬令(春天的气侯像冬天)。 
- 判令[pàn lìng]犹命令。 
- 马复令[mǎ fù lìng]关于因养马而免去徭役﹑赋税的政令。 
- 假令[jiǎ lìng]1.假如;即使。 2.谓暂时代理县令。 
- 文令[wén lìng]关于文教的政令。 
- 宗人令[zōng rén lìng]明代宗人府的负责长官。掌皇族属籍等事。详“宗人府”。 
- 气令[qì lìng]犹节令。 
- 还令[hái lìng]1.收回成命;改变命令。 2.犹还旨。 
- 得胜令[dé shèng lìng]曲牌口。亦名德胜令。属北曲双调。字数定格据《九宫大成谱》正格是五﹑五﹑五﹑五﹑二﹑五﹑二﹑五(八句)。一般接在双调《雁儿落》曲牌之后,两曲连用或作小令,或用在双调套曲内。 
- 责令[zé lìng]责成;命令:责令退赔|责令五日内修复堤岸。 
- 贞令[zhēn lìng]纯美。 
- 函令[hán lìng]谓用信函下达命令。 
- 遣令[qiǎn lìng]犹指使。 
- 贤令[xián lìng]1.贤明的县令。 2.山名。在广东省阳山县北二里,唐韩愈为阳山令,尝读书于此,有读书岩。又名牧民山。参阅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广东二.广州府》。 
- 逼令[bī lìng]强迫命令。 
- 政令[zhèng lìng]政策和法令。 政府发布的法令 
- 行令[xíng lìng]1.发布命令。 2.应行节令。 3.行酒令。 
- 鳖令[biē lìng]见“鳖灵”。 
- 脊令[jǐ lìng]1.亦作“脊鸰”。 2.即鹡鸰。水鸟名。《诗.小雅.常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难。”毛传:“脊令﹐雍渠也﹐飞则鸣﹐行则摇﹐不能自舍耳。”郑玄笺:“雍渠﹐三鸟﹐而今在原﹐失其常处﹐则飞则鸣﹐求其类﹐天性也﹐犹兄弟之于急难。”后因以喻兄弟友爱﹐急难相顾。 
- 杂板令[zá bǎn lìng]指学无专长的人。 
- 克令[kè lìng]1.谓有美德。 2.可以加美。 
- 讽令[fěng lìng]谓婉言劝使。 
- 酷令[kù lìng]严令。 
- 品令[pǐn lìng]选拔官吏的格令。分九个品级。 
- 赦令[shè lìng]旧时君主发布的减免罪刑或赋役的命令。 旧时君主发布的减免罪刑或赋役的命令颁发赦令 
- 挈令[qiè lìng]刻于木板上的法令。挈,通“契”。 
- 坐令[zuò lìng]犹言致使;空使。 
- 不令[bù lìng]1.不善;不肖。 2.没有命令。 3.不听从命令。 
- 雷令[léi lìng]1.指晋雷焕。雷焕曾为豫章丰城县令﹐故称。 2.雷公的命令。 
- 正令[zhèng lìng]1.即使;纵使。 2.正常的时令。 3.政令。政府公布的法令。 
- 鼓令[gǔ lìng]鼓弄支使。 
- 关令[guān lìng]古代司关的官员。后人诗文中也专指关令尹喜。 
- 遵令[zūn lìng]遵从命令。 
- 初令[chū lìng]新出的法令。 
- 即令[jí lìng]即使。 即便;即使 
- 德令[dé lìng]施恩德的政令。 
- 柄令[bǐng lìng]权柄;命令。 
- 前令[qián lìng]1.前次的命令。 2.前任县令。 
- 弟令[dì lìng]即使;假使。 
- 邑令[yì lìng]县令。 
- 辞令[cí lìng]应酬对答的话:外交辞令|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社交、外交场合中得体的应对言辞;口才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为人忠厚,不善辞令 
- 手令[shǒu lìng]亲手所下的告谕﹑指令等。 亲手写的命令 
- 出令[chū lìng]发出命令。 
- 脩令[xiū lìng]确定政令。 
- 内令[nèi lìng]王后的命令。 
- 劭令[shào lìng]完善美好。 
- 词令[cí lìng]1.应对得宜的言词。 2.词翰策令。 
- 调笑令[tiáo xiào lìng]1.词牌名。又名《宫中调笑》﹑《转应曲》等。单调。分两体﹕一体为三十二字﹐平仄韵换叶。起句二字重叠。又一体仄韵三十八字﹐词之前用七言古诗八句﹐并以诗的末句二字﹐为词的首句二字。 2.曲牌名。属北曲越调。字数与词牌三十八字体相同﹐用在套曲中。 
- 课令[kè lìng]督促命令。 
- 宣令[xuān lìng]传达帝王的命令。 
- 迁令[qiān lìng]谓改变命令。 
- 法令[fǎ lìng]政权机关所颁布的命令、指示、决定等的总称。 
- 强令[qiáng lìng]强者的命令。 强制命令上级强令取消该计划 
- 飞花令[fēi huā lìng]饮酒助兴的游戏之一,输者罚酒。 
- 和令[hé lìng]1.和善。 2.和谐畅适。 3.宣布节令时禁。和,通“宣”。 
- 使令[shǐ lìng]1.差遣,使唤。 2.亦作“使伶”。供使唤的人。泛指奴婢仆从。 
- 第令[dì lìng]古代府第内供差遣的人。(连) 表让步关系,可译为“即使”、“纵使”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史记.陈涉世家》 
- 当令[dāng lìng]正当时节: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 
- 首令[shǒu lìng]首发号令。 
- 促令[cù lìng]促使。 
- 悬令[xuán lìng]公布法令。 
- 唆令[suō lìng]唆使。 
- 宽令[kuān lìng]宽厚的法令。 
- 向令[xiàng lìng]假使:向令周密计划,怎会陷于被动。 
- 夏令[xià lìng]相传为夏代的月令之书。 
- 契令[qì lìng]1.古代管理刻印书籍的官员。 2.犹法令。 
- 应令[yìng lìng]1.响应诏令。 2.魏晋以来应皇太子之命而和的诗文。晋王浚有《祖德应令》,南朝梁萧纪有《和湘东王夜梦应令》,唐贾曾有《奉和春日出苑瞩目应令》。参见“应教”。 
- 家令[jiā lìng]1.犹家规。 2.官名。汉代皇家的属官,主管家事,诸侯国亦设此职。后世仅有太子家令。 
- 如梦令[rú mèng lìng]1.词牌名。 
- 口令[kǒu lìng]①战斗、练兵或做体操时以简短的术语下达的口头命令:喊口令。②在能见度不良的情况下识别敌我的一种口头暗号,一般以单词或数字表示:问口令ㄧ对口令。 
- 燕令[yàn lìng]帝王退朝闲居时所发的命令。 
- 勒令[lè lìng]用命令方式强制人做某事:勒令停业ㄧ勒令搬迁。 
- 司令[sī lìng]1.官名。隋为内官。 2.官名。元为盐场主管。 3.负责指挥所属军队的长官。 4.犹当令。 负责指挥所属军队的长官总司令空军司令 
- 显令[xiǎn lìng]显彰美好。 
- 愆令[qiān lìng]苛繁的法令。 
- 顺令[shùn lìng]1.遵循教令。 2.顺从节令。 
- 寓令[yù lìng]谓寄军令于内政,只在暗中加强军事力量。 
- 训令[xùn lìng]1.命令告谕。 2.旧指上级对下属机关有所晓谕或差委时所用的公文。公文的一种。上级机关对所属机关带有命令性的指示 
- 号令[hào lìng]①军队中用口说或军号等传达命令:号令三军。②特指战斗时指挥战士的命令:发布号令。 
- 科令[kē lìng]法令;律条。 
- 台令[tái lìng]1.即陵台令。唐代掌陵寝之官。 2.御史台的规章。 
- 逆令[nì lìng]违背命令。 
- 戒令[jiè lìng]警戒的命令;禁令。 
- 慢令[màn lìng]1.谓下达可缓慢执行的命令。 2.轻慢上司的命令。 
- 秀令[xiù lìng]美善。 
- 背令[bèi lìng]不合时令:背令商品。 
- 走令[zǒu lìng]传令。 
- 玩令[wán lìng]玩忽命令。 
- 嫚令[màn lìng]法令松弛。 
- 吃口令[chī kǒu lìng]一种语言游戏。汇集声母﹑韵母相同或相近的词,组成反复﹑重叠﹑绕口﹑拗口的句子,使人急速念出;如果发音错误,形同口吃,就要受罚,以此为笑乐。 
- 遗令[yí lìng]临终前的告诫﹑嘱咐。 
- 箠令[chuí lìng]笞刑之法。 《汉书·刑法志》:“笞者,所以教之也,其定箠令。” 
- 甲令[jiǎ lìng]第一道法令;朝廷颁发的重要的法令。 
- 起令[qǐ lìng]出酒令行酒。 
- 征令[zhēng lìng]1.征召及施令。 2.谓宣布征役或征赋的法令。 
- 手势令[shǒu shì lìng]酒令的一种。 
- 圣令[shèng lìng]1.称贤明的县令。 2.尊称帝王的命令。 
- 楮令[chǔ lìng]有关发行纸币的法令。 
- 禄令[lù lìng]古代国家颂布禄俸的律令。 
- 得令[de lìng]1.犹言遵命。 2.谓得势。 
- 鄨令[bì lìng]1.亦作“鄨灵”。 2.传说中的蜀王开明。 
- 如令[rú lìng]1.从令,遵令。 
- 孤令[gū lìng]孤单;孤独。 
- 律令[lǜ lìng]①法令:朝廷律令。②法则;规则:生用助字,不当律令。 
- 韶令[sháo lìng]聪慧;美好。 
- 发令[fā lìng]发出命令或口令:发令枪ㄧ发令开火。 
- 禀令[bǐng lìng]犹受命。 
- 鲜令[xiān lìng]犹焕发。 
- 挟令[jiā lìng]见“挟天子以令诸侯”。 
- 秋令[qiū lìng]1.秋季的气候。 2.秋季。 
- 春令[chūn lìng]1.春季的节令。 2.春季所行的政令;宽和的政令。 
- 剧令[jù lìng]政务繁重的县份的县令。 
- 动员令[dòng yuán lìng]发动人们参加某项活动或积极投入备战的命令,言辞富有鼓动性。 发动人们参加某项活动或积极投入备战的命令,言辞富有鼓动性 
- 仪令[yí lìng]法令。 
- 谕令[yù lìng]命令。 指示 
- 风令[fēng lìng]谓政令正确。旧时以风为天地之号令,能动物通气,故为之比。 
- 迫令[pò lìng]强令;迫使。 强令几家酒吧被迫令拆迁 
- 絜令[jié lìng]着于板籍之律令。 
- 颐令[yí lìng]犹颐指。 
- 业令[yè lìng]国事与政令。 
- 功令[gōng lìng]旧时指法令。 旧时指法律、命令功令:大盗未杀人,及他犯同谋多人者,止主谋一二人立决。——清. 方苞《狱中杂记》 
- 戒严令[jiè yán lìng]宣布实行戒严的命令。 宣布实行戒严的命令 
- 月令[yuè lìng]1.《礼记》篇名。礼家抄合《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之首章而成。所记为农历十二个月的时令﹑行政及相关事物。后用以特指农历某个月的气候和物候。 2.排列一年十二个月时令﹑节气的历书。 3.月令的变化是由天地所主宰的﹐故亦借指命运﹑天数。 
- 偏令[piān lìng]偏颇的政令。《庄子.田子方》:“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一说,偏通“篇”,篇令,犹策令。参阅杨树达《积微居读书记.庄子拾遗》。 
- 诰令[gào lìng]朝廷﹑君上发布的命令。 
- 将军令[jiāng jūn lìng]1.将军的命令。 2.乐曲名。原为军中发令时所用鼓吹之曲,后仿其调制成乐曲。曲调雄壮豪迈。 
- 无令[wú lìng]1.没有律令。 2.不使。 
- 诏令[zhào lìng]1.号令。 2.皇帝发布命令。 3.文体名。古代帝王﹑皇太后或皇后所发命令﹑文告的总称。包括册文﹑制﹑敕﹑诏﹑诰﹑策令﹑玺书﹑教﹑谕等。 文体名。古代帝王、太后、皇后所发公文的总称 
- 设令[shè lìng]1.假使。 2.即使。 3.施行号令。 
- 大令[dà lìng]1.国家的重要法令。 2.指皇帝的诏令。 3.古时县官多称令﹐后以大令为对县官的敬称。 4.指晋王献之。 5.犹言令箭。 
- 淑令[shū lìng]美丽。 
- 香令[xiāng lìng]晋习凿齿《襄阳记》:“刘季和曰:‘荀令君至人家,坐处三日香。’”后以“香令”指三国魏荀彧。亦用以借指高雅才识之士。 
- 传令[chuán lìng]传达命令。 下达文件通知和命令传令嘉奖 
- 嘉令[jiā lìng]美好。 
- 著令[zhuó lìng]1.著令(zhù lìng):书面写定的规章制度。《汉书·景帝纪》:“秋七月,詔曰:‘吏受所监临,以饮食免,重;受财物,贱买贵卖,论轻。廷尉与丞相更议著令。’”颜师古 注:“著音著作之著,音竹筯反。”《三国志·魏志·文帝纪》:“元年二月壬戌,以大中大夫 贾詡 为太尉,御史大夫 华歆 为相国……其宦人为官者不得过诸署令;为金策著令,藏之石室。”宋 沉括《梦溪笔谈·故事一》:“衣冠故事多无著令,但相承为例。” 
- 试令[shì lìng]谓试用的县令。 
- 严令[yán lìng]1.严厉的命令。 2.严厉命令。 严厉命令严令缉拿归案 
- 太平令[tài píng lìng]曲牌名。南北曲都有。南曲属中吕宫。北曲属双调﹐较常用﹐字数定格据《九宫大成谱》﹐正格是七﹑七﹑七﹑七﹑二﹑二﹑二﹑七(八句)。一般接在双调《沽美酒》曲牌之后。可用于双调套曲内﹐也可用作小令。明清传奇用此曲时﹐往往略加变化﹐如昆剧《林冲夜奔》林冲行路时所唱﹐曲调雄壮﹐节奏急促﹐以唢呐或海笛伴唱。 
- 旨令[zhǐ lìng]圣旨;号令;指令。如:谨遵旨令。 
- 市令[shì lìng]1.古官名。掌管市场。战国时楚国有市令之官。见《史记。循吏列传》。汉于长安东﹑西两市各置市令一人,属京兆尹。见《汉书.百官公卿表序》﹑《食货志下》。南北朝亦各有市令。见《魏书.李裔传》﹑《南齐书.东昏侯纪》。唐时各都督府﹑州及三千户以上的县皆置市令,不满三千户的县,若地处要路而交易繁盛者,亦听依三千户法置之。见《新唐书.百官志四》﹑宋王溥《唐会要.市》。 2.司市官颁布的教令。 
- 仙令[xiān lìng]对县令的美称。 
- 就令[jiù lìng]纵然;即使。 
- 先令[xiān lìng]1.在命令下达之前。 2.临终前嘱咐。 3.英国旧辅币名,一先令等于一镑的二十分之一。 
- 清令[qīng lìng]高洁美好;清新美好。 
- 申令[shēn lìng]1.号令。 2.发布命令;下令。 号令申令全军 
- 将令[jiàng lìng]军令(多见于早期白话)。 将帅的命令;军令 
- 聪令[cōng lìng]聪明而有美才。 
- 吉令令[jí lìng lìng]象声词。 
- 矫令[jiǎo lìng]假托命令。 
- 军令[jūn lìng]军事命令:军令状ㄧ军令如山。 在军事上所发布的命令 
- 叱令[chì lìng]喝令。 
- 着令[zhe lìng]命令;责成。 
- 纵令[zòng lìng]①放任:纵令罪犯逃脱。②连词。即使:纵令心里有气,也尽力克制,不表露出来。 
- 青令[qīng lìng]绀蝶的别名。状如蜻蛉而色玄绀﹐故称。 
- 板令[bǎn lìng]1.律令,法令。 2.诏令。 
- 园令[yuán lìng]1.汉代陵寝守护的官。 2.管理皇苑的官员。 
- 靳令[jìn lìng]严格执行法令。《商君书.靳令》:“靳令则治不留﹐法平则吏无奸。”一本作“饬令”。一说“靳令”谓强固法令﹐不可侵坏。参见蒋礼鸿《商君书锥指.靳令》。 
- 急口令[jí kǒu lìng]〈方〉绕口令。 〈方〉∶绕口令 
- 诚令[chéng lìng]假使﹐如果。 
- 火令[huǒ lìng]1.即火宪。 2.指寒食节禁火的命令。 
- 通令[tōng lìng]1.传达命令。 2.把同一命令发到若干地方。 3.发到若干地方的同一命令。 
- 宫令[gōng lìng]帝王宫中的律令。 
- 限令[xiàn lìng]谓下达指示并限定在某种条件下执行。 有某种明确限定的命令 
- 上令[shàng lìng]国君的政令。 
- 修令[xiū lìng]确定政令。 
- 太史令[tài shǐ lìng]官名。掌管天文历算等。如:再迁为太史令。——《后汉书.张衡传》。如:再转复为太史令。。 官名。掌管天文历算等再迁为太史令。——《后汉书.张衡传》再转复为太史令。 
- 师令[shī lìng]军令。 
- 雅令[yǎ lìng]1.高雅酒令。 2.典雅美善。 
- 闻令[wén lìng]接受教诲。 
- 制令[zhì lìng]制度法令。 
- 塞令[sāi lìng]古指营塞区内的禁令。 
- 书令[shū lìng]文书,命令。 
- 牧令[mù lìng]旧时称地方长官。 
- 允令[yǔn lìng]犹大命。 
令[lìng]字的成语
- 军令如山[jūn lìng rú shān]军事命令象山一样不可动摇。旧时形容军队中上级发布的命令,下级必须执行,不得违抗。 
- 三令五申[sān lìng wǔ shēn]令:命令;申:表达,说明。多次命令和告诫。 再三地命令、告诫 
- 令行禁止[lìng xíng jìn zhǐ]下令行动就立即行动,下令停止就立即停止。形容法令严正,执行认真。 
- 发号施令[fā hào shī lìng]号:号令;施:发布。发布命令。现在也用来形容指挥别人。 
- 令人神往[lìng rén shén wǎng]令:使,让;神往:心神向往。使人非常向往。 
- 令人发指[lìng rén fà zhǐ]发指:头发竖起来,形容极为愤怒。使人头发都竖起来了。形容使人极度愤怒。 因愤怒而致头发直立。形容愤怒之极 但报总不能不看,一看,则昏话之多,令人发指。——《鲁迅书信集》 
- 朝令夕改[zhāo lìng xī gǎi]早晨发布的命令,晚上就改了。比喻经常改变主张和办法,一会儿一个样。 指政令或办法时常更改,一会儿一个样。也说“朝令暮改” 
- 逐客令[zhú kè lìng]秦始皇曾下令驱逐从各国来的客卿。后指主人赶走不受欢迎的客人为下逐客令。 
- 军令状[jūn lìng zhuàng]指接受军令后写的保证书,如不能完成任务,愿依军法受惩。泛指接受某项重大任务后写的保证书。 原为戏曲和旧小说中所说接受军令后写的保证书,表示如不能完成任务,愿依军法受惩。现泛指接受某项重大任务后写的保证书 
令[líng]字在结尾的词语
- 丁令[dīng líng]1.同“丁零”。 2.“丁令威”的省称。 3.指鹤。 
- 陵令[líng lìng]守护天子陵墓的长官。 
令[líng]字在中间的词语
- 传令钟[chuán líng zhōng]又称“车钟”。分设于驾驶台或机舱内的一种装置。船上驾驶人员用以向机舱传达主机运转命令和机舱人员回报该命令执行情况。有机械和电力等传动方式。 
令[lǐng]字在中间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