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
儒相关字典
儒[rú]字的成语
- 钜儒宿学[jù rú sù xué]钜:通“巨”,很大;宿:老成。指学识渊博,学术上有权威的人士。 
- 阳儒阴释[yáng rú yīn shì]阳:表面上;儒:儒家;阴:暗地里;释:释迦牟尼,泛指佛教。表面上阐述儒家学说,暗地里在宣传佛家观点。形容表里不一。 
- 穴见小儒[xué jiàn xiǎo rú]穴见:一孔之见。比喻见识狭小的学者。 
- 名士夙儒[míng shì sù rú]名士:有名的人;夙儒:有学问的人。知名人士和老学者。 
- 九儒十丐[jiǔ rú shí gài]儒:旧指读书人。元代统治者把人分为十等,读书人列为九等,居于末等的乞丐之上。后指知识分子受到歧视和苛待。 
- 硕彦名儒[shuò yàn míng rú]硕:大;彦:有才学的人;名:有名声的;儒:读书人。指非常有名气的大学者。 
- 拘儒之论[jū rú zhī lùn]拘儒:迂腐的书生。指平庸无聊的言论或见解。 
- 坑儒焚书[kēng rú fén shū]坑:活埋;焚:烧。焚毁书籍,坑杀书生。 
- 喔咿儒儿[ō yī rú ér]喔咿:献媚强笑的样子,形容声音含糊不清。形容老着脸皮,强作欢颜。 
- 喔咿儒睨[ō yī rú nì]儒睨:强笑的样子。形容老着脸皮,强作欢颜。 
- 一代儒宗[yī dài rú zōng]儒宗:儒家学者的宗师。指一个时代的城学大师。 
- 侏儒观戏[zhū rú guān xì]比喻自己没有主见,只是跟着别人说。 
- 侏儒一节[zhū rú yī jié]比喻能体现事物全貌的局部。 
- 儒士成林[rú shì chéng lín]儒士:指读书人。比喻读书人很多。 
- 老手宿儒[lǎo shǒu xiǔ rú]宿儒:长期研究儒家经典的人。指年辈大的老师或知识渊博的学者。 
- 耆儒硕老[qí rú shuò lǎo]年高德劭的儒者。 
- 宿学旧儒[sù xué jiù rú]指老成博学的读书人。 
- 宏儒硕学[hóng rú shuò xué]指学问渊博的人。 
- 舌战群儒[shé zhàn qún rú]舌战:激烈争辩;儒:指读书人。指同很多人辩论,并驳倒对方。 
- 燕颔儒生[yàn hàn rú shēng]有封侯之相的读书人。亦用以称美志在建立军功的士人。 
- 章句小儒[zhāng jù xiǎo rú]指不能通达大义而拘泥于辨析章句的儒生。 
- 拘拘儒儒[jū jū rú rú]拘拘:拘束,有所顾忌的样子;儒儒:指软弱、懦弱。形容局促不安,胆小怕事,无所作为。 
- 耆儒硕望[qí rú shuò wàng]耆:六十岁以上的人。指年高德重的儒者。 
- 一介儒生[yī jiè rú shēng]一介:一个。旧时读书人的自称或对普通读书人的雅称。 
- 当世儒宗[dāng shì rú zōng]儒:儒学;宗:为众人所师法的人物,即大师。指当世的儒学大师。 
- 儒家经书[rú jiā jīng shū]中国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 中国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其范围随历代王朝的增设而不断扩大。由最初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和《周礼》、《仪礼》、《礼记》“三礼”,发展为宋代的十三经,即《诗》、《书》、《易》、《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和《孟子》 
- 老师宿儒[lǎo shī xiǔ rú]年纪大而学问渊博的人。 
- 风流儒雅[fēng liú rú yǎ]风流:有文采且不拘礼法;儒雅:学识深湛,气度不凡。指人文雅洒脱,学识渊博。 
- 焚书坑儒[fén shū kēng rú]焚:烧;坑:把人活埋;儒:指书生。焚毁典籍,坑杀书生。 指秦始皇焚烧典籍、坑杀儒生之事——亦作“燔书坑儒” 
儒[rú]字在开头的词语
- 儒酸[rú suān]犹寒酸。形容读书人贫窘之态。 
- 儒肆[rú sì]1.学校,庠序。 2.谓儒教。 
- 儒关[rú guān]犹言儒学之门。 
- 儒书[rú shū]儒家经籍。 
- 儒术[rú shù]儒家的原则﹑学说﹑思想。 先秦儒家的学说、原则、思想 
- 儒弱[rú ruò]文弱;柔弱。 
- 儒输[rú shū]迂缓迟钝。 
- 儒哲[rú zhé]1.亦作“儒喆”。 2.指学问才智超群的人。 
- 儒囿[rú yòu]犹儒林。 
- 儒教[rú jiào]指儒家学派。又称孔教。中国历史上把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视同宗教,与佛教﹑道教并称为三教。 儒家学派。又称“孔教”。从南北朝开始叫做儒教,跟佛教、道教并称为三教。参看“儒家” 
- 儒闺[rú guī]读书人家的闺阁。 
- 儒医[rú yī]旧时称儒生之行医者。 旧时指读书人出身的中医 
- 儒教徒[rú jiào tú]信奉儒家学说的人。 
- 儒域[rú yù]儒学领域。 
- 儒仙[rú xiān]对容貌慈祥的长寿老人的尊称。 
- 儒玄[rú xuán]儒学和玄学。 
- 儒雅[rú yǎ]1.指博学的儒士或文人雅士。 2.谓学问渊博。 3.指儒术。 4.谓风度温文尔雅。 5.谓优柔寡断。 6.风雅。 7.典雅;优雅。 风度温文尔雅以经术自辅,其政颇杂儒雅,往往表贤显善,不醇用诛罚。——《汉书.张敞传》 
- 儒童[rú tóng]明清科举制度,凡应秀才孝试的士子,不论年龄大小,皆称童生,别称儒童或文童。 
- 儒门[rú mén]1.犹儒家。 2.泛指读书人家。 
- 儒职[rú zhí]学官之职。 
- 儒藏[rú cáng]儒家著作的总汇。与道家之道藏﹑佛教的藏经相应。 
- 儒相[rú xiàng]指博通儒学的宰相。 
- 儒士[rú shì]崇奉孔子学说的人。汉以后亦泛称读书人﹑学者。 儒生;孔子信徒;学者,读书人 
- 儒英[rú yīng]谓饱学的儒士。 
- 儒秀[rú xiù]指德才兼优的儒士。 
- 儒学[rú xué]1.儒家学说;儒家经学。 2.元﹑明﹑清在各府﹑州﹑县设立的供生员修业的学校。 3.指儒家学者。如《旧唐书》﹑《新唐书》﹑《元史》等皆有儒学传。 
- 儒谨[rú jǐn]温良谨厚。 
- 儒牒[rú dié]委任学官的公文。 
- 儒棋[rú qí]古代棋类之一,行于北魏。 
- 儒释[rú shì]儒教和佛教。 
- 儒宗[rú zōng]儒者的宗师。汉以后亦泛指为读书人所宗仰的学者。 
- 儒服[rú fú]1.古代儒者的服饰。 2.泛指读书人的服装。 3.谓作为儒生。 
- 儒训[rú xùn]谓儒学教育。 
- 儒贵[rú guì]为世所重的名儒。 
- 儒修[rú xiū]贤能的儒士。 
- 儒墨[rú mò]1.儒家和墨家。战国时期同为重要学派。 2.泛指多种学派。 
- 儒儒[rú rú]局促貌。 
- 儒师[rú shī]1.博雅淳正的师傅。 2.元明时称官学的教官。 
- 儒效[rú xiào]儒者的作用;儒学的效用。《荀子》有《儒效篇》。 
- 儒冠[rú guān]1.古代儒生戴的帽子。 2.借指儒生。 
- 儒厚[rú hòu]温文厚重。 
- 儒巾[rú jīn]古代读书人所戴的一种头巾。明代通称方巾,为生员的服饰。 
- 儒缓[rú huǎn]宽柔,柔弱。 
- 儒家[rú jiā]1.崇奉孔子学说的重要学派。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主张“德治”﹑“仁政”,重视伦常关系。西汉以后,逐渐成为我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学派。 2.指读书人家。 崇奉孔子学说的学派。其学派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主张“德治”、“仁政”,重视伦理关系 
- 儒素[rú sù]1.儒者的素质,谓符合儒家思想的品格德行。 2.宿儒,名儒。 3.泛指儒士。 4.儒术,儒学。 5.指读书人家。 6.儒雅质朴。 
- 儒经[rú jīng]儒家的经籍。 
- 儒乡[rú xiāng]谓儒学发源之地。 
- 儒豪[rú háo]杰出的儒家学者。 
- 儒党[rú dǎng]指儒生之辈,读书人。 
- 儒愞[rú nuò]见“儒懦”。 
- 儒道[rú dào]1.儒家的道德原则。 2.泛指儒家的思想学说。 3.谓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学说。 
- 儒风[rú fēng]儒家的传统﹑风尚。 
- 儒馆[rú guǎn]泛指古代的学术﹑文化机构。如太学﹑昭文馆﹑集贤院之类。 
- 儒流[rú liú]儒士之辈。 
- 儒绅[rú shēn]犹缙绅。 
- 儒彦[rú yàn]才德出众的儒士。 
儒[rú]字在结尾的词语
- 通儒[tōng rú]通晓儒家经典学识渊博的大儒:乾嘉之际,通儒辈出。 
- 腐儒[fǔ rú]迂腐不明事理的读书人。 迂腐的儒生,只知读书,不通世事上折隨何之功,谓何为腐儒。——《史记.黥布列传》 
- 世儒[shì rú]1.俗儒。 2.指经师。 3.当代的学者。 
- 盗儒[dào rú]口称仁义而行如盗贼的人。 
- 小儒[xiǎo rú]1.指勉力矫性而有得的儒者。 2.浅陋的儒者。 3.旧时文人谦称自己。 
- 宏儒[hóng rú]大儒。泛指博学之士。 大儒。泛指博学之士 
- 瞀儒[mào rú]愚昧无知的儒生。 
- 洪儒[hóng rú]大儒。学问渊博的读书人。 
- 硕儒[shuò rú]大儒。 
- 八儒[bā rú]相传孔子死后﹐儒家分为八派﹐故称。 
- 耄儒[mào rú]老儒。 
- 鲰儒[zōu rú]1.迂腐的儒士。 2.犹鲰生。自称的谦词。 
- 圣儒[shèng rú]慕圣人之道﹐有儒者之德。 
- 章句儒[zhāng jù rú]见“章句小儒”。 
- 钜儒[jù rú]儒家大学者。 
- 文儒[wén rú]1.指儒者中从事撰述的人。 2.指讲求礼乐教化的儒生。 3.文士。 
- 愚儒[yú rú]昧于事理的儒者。 
- 里儒[lǐ rú]旧指乡里间的知识分子。 
- 醇儒[chún rú]学识精粹纯正的儒者。 
- 雅儒[yǎ rú]有雅德的儒者。与俗儒相对。 
- 寠儒[lóu rú]穷书生。 
- 寒儒[hán rú]贫寒的读书人。 
- 小人儒[xiǎo rén rú]指追求名望的儒者。一说指无远大见识﹐只追求眼前小功利的儒者。 
- 偷儒[tōu rú]1.亦作“偷懦”。 2.苟且懒惰。 
- 朝儒[cháo rú]朝中的儒士。指在朝之官。 
- 业儒[yè rú]以儒学为业。 
- 大儒[dà rú]1.儒学大师。 2.泛指学问渊博的人。 旧时指学问渊博而著名的学者 
- 鄙儒[bǐ rú]拘执﹑不达事理的儒生。 
- 坑儒[kēng rú]秦始皇三十五年,以儒生是古非今,于咸阳坑杀四百六十余人。史称“坑儒”。见《史记.秦始皇本纪》﹑《李斯列传》。 
- 博学鸿儒[bó xué hóng rú]即博学宏词。 
- 魁儒[kuí rú]大儒;大学问家。 
- 旧儒[jiù rú]犹宿儒。谓年老有名望的学者。 
- 俚儒[lǐ rú]见识浅陋的儒生。 
- 先儒[xiān rú]先世儒者;已去世的儒者。 
- 瑰儒[guī rú]渊博的学者。 
- 后儒[hòu rú]后世的儒者。亦以指二程朱子。 
- 浅儒[qiǎn rú]学问浅薄的儒生。 
- 鸿儒[hóng rú]〈书〉渊博的学者。 博学的人。鸿,大。儒,读书有学问的人往来无白丁,谈笑有鸿儒。——唐. 刘禹锡《陋室铭》 
- 犬儒[quǎn rú]原指古希腊犬儒学派的哲学家。他们提出绝对的个人精神自由﹐轻视一切社会虚套﹑习俗和文化规范﹐过着禁欲的简陋生活﹐被当时人讥为穷犬﹐故称。后亦泛指具有这些特点的人。 原指古希腊抱有玩世不恭思想的一派哲学家,后来泛指玩世不恭的人,尤指知识分子 
- 辟儒[pì rú]陋儒。 
- 西儒[xī rú]旧称欧美的学者。 
- 秀儒[xiù rú]谓秀才。 
- 竖儒[shù rú]1.对儒生的鄙称。 2.有时用以谦称自己。 
- 宿儒[sù rú]博学的年长之士:请召宿儒奥学,校定六籍。 
- 巨儒[jù rú]造诣高深的儒者。 
- 老儒[lǎo rú]旧谓年老的学人。 
- 名儒[míng rú]著名的儒者。 
- 鲁儒[lǔ rú]鲁国儒生。亦泛指儒家学说的信奉者﹑儒派学者。 
- 雄儒[xióng rú]犹大儒。 
- 酸儒[suān rú]迂腐或寒酸的文人。 
儒[rú]字在中间的词语
- 愍儒乡[mǐn rú xiāng]相传为秦始皇坑儒之处。在今陕西省临潼县境。参阅《史记.儒林列传》“焚《诗》《书》,坑术士”张守节正义。 
- 坑儒谷[kēng rú gǔ]秦始皇坑杀儒生之处。故址在今陕西临潼县城西南十公里之洪庆村。 
- 侏儒米[zhū rú mǐ]见“侏儒粟”。 
- 九儒十匄[jiǔ rú shí gài]见“九儒十丐”。 
- 侏儒症[zhū rú zhèng]在婴儿期或儿童期发生腺垂体功能减退所引起的矮小畸形。其特点是:生长发育迟缓,骨骼发育不全,性腺及性器官常不发育,但其智力发育与年龄相当。另一种原发性侏儒症,往往与遗传有关,虽生长缓慢,但骨骼比例、智力发育、性功能、生育力及面貌的成熟都如正常人,一般不需治疗。 
- 旌儒庙[jīng rú miào]庙名。唐玄宗时建。故址在相传秦始皇坑儒处﹐即今陕西省临潼县东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