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
报相关字典
报[bào]字在中间的词语
- 文报局[wén bào jú]即电信局。 
- 电报挂号[diàn bào guà hào]向当地电报局申请后编定的号码,用来代替申请单位的地址和名称。 电报经营部门用以代替电报用户地址和名称的号码 
- 京报人[jīng bào rén]谓从京城来的向科举中试或升官者报喜的人。 
- 速报司[sù bào sī]迷信谓阴间东岳大帝属下专掌善恶因果报应的机构。因报应迅速,故名。 
- 收报机[shōu bào jī]接收无线电电码讯号的机器。 
- 速报神[sù bào shén]迷信称速报司的主神。 
- 白报纸[bái bào zhǐ]报刊或一般书籍的印刷用纸。 
- 警报器[jǐng bào qì]发放警报信号的器具。用于发放预报﹑警报和解除警报的信号。 
- 流星报马[liú xīng bào mǎ]古代指通讯兵。 
- 假报告[jiǎ bào gào]不正确的报告。如:在所得税空白表格上做的假报告。 
- 活报剧[huó bào jù]反映时事新闻的短小活泼的戏剧,可以在街头演出。 反映时事新闻、短小活泼的戏剧 
- 戏报子[xì bào zi]海报的旧称。 旧称戏曲演出的招贴 
- 连续报道[lián xù bào dào]一篇报道或广播刊登后,再继续广播﹑刊登与之有关的新闻。 
- 小报告[xiǎo bào gào]怀着不正当的目的﹐背地里向领导反映情况或说人坏话﹐谓之“小报告”。 
- 情报学[qíng bào xué]研究情报的特性、功能以及情报传递和交流过程的规律的学科。主要研究情报概念、特征、功能,情报的生产和流通过程,情报分类,情报利用效率,情报活动的组织和管理等。 
- 两报一刊[liǎng bào yī kān]《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的合称。“文化大革命”中“两报一刊”经常联合发表社论或文章,故称。 
- 情报局[qíng bào jú]专门从事收集带有机密性质情况的机构。 专门从事收集带有机密性质情况的机构 
- 电报机[diàn bào jī]用以发送和接收电报的设备。 用以发送和接收电报的设备 
报[bào]字在结尾的词语
- 边报[biān bào]1.亦作“邉报”。 2.旧时边境地区向朝廷汇报情况的文书。 
- 孽报[niè bào]犹恶报。 恶报 
- 鹊报[què bào]鹊的鸣叫声。民俗以为喜兆,谓灵鹊报喜。 
- 塘报[táng bào]1.军事情报。亦指专职传递紧急军情报告的人。 2.邸报。 3.清代自京至省,驿站设有塘兵,沿途接替递送。后来发行报纸,塘报废。 4.浙东一带赛会时,由一个化装的孩子骑马先行,预示赛会队伍即将到来,称“塘报”。 
- 顾报[gù bào]顾念报答。 
- 机关报[jī guān bào]国家机关、政党或群众组织出版的报纸和刊物。 报纸的一种,由国家、政党或群众组织出版发行 
- 呈报[chéng bào]呈文上报;上报。 敬词,呈文上报呈报上级机关备案 
- 缓报[huǎn bào]谓延迟报聘。聘,指诸侯之间的互相访问。 
- 朝报[cháo bào]朝廷的公报。刊载诏令﹑奏章及官吏任免等事。汉唐诸朝由诸藩京邸传抄转报﹐称邸抄或邸报。后世有由内阁钞发的﹐称为阁钞;有由六科钞发的﹐称为科钞。在外省统称为朝报﹐又称京报。 
- 祭报[jì bào]谓告白祭事。 
- 家报[jiā bào]家信。 
- 秋报[qiū bào]1.古代秋日祭祀社稷﹐以报神佑。 2.秋季得到的报答。指收获。 
- 见世报[xiàn shì bào]谓今生做了缺德事,现世便得到恶报。多用为詈词。 
- 飞报[fēi bào]迅速报告。 
- 汇报[huì bào]综合材料向上级报告,也指综合材料向群众报告:听汇报ㄧ汇报处理结果。 
- 大字报[dà zì bào]发表意见的文字,一般用大字写成贴出,曾被认为是社会主义大民主的形式之一,文化大革命时颇为流行,后被取缔。 发表意见的文字,一般用大字写成贴出,曾被认为是社会主义大民主的形式之一,文化大革命时颇为流行,后被取缔 
- 责报[zé bào]求取报答。 
- 丰报[fēng bào]1.丰厚的酬报。 2.丰熟的回报。 
- 展报[zhǎn bào]施报。 
- 反报[fǎn bào]1.反复,往还。 
- 金字塔报[jīn zì tǎ bào]埃及报纸。1875年创刊于亚历山大。后迁开罗。初为周报。后改日报。是中东有较大影响的阿拉伯文报纸。 
- 章报[zhāng bào]具奏章上报。 
- 忠报[zhōng bào]尽忠效命。 
- 陈报[chén bào]陈述报告。 
- 还报[huán bào]报答;回报。 
- 战报[zhàn bào]关于战斗情况的通报或报道。 关于战争形势的公报 
- 堂报[táng bào]旧时戏曲班社术语。指张挂于剧场内的剧目广告。大都悬于两廊的梁柱上,标示本场演出的剧目次序,并预告下一场的节目。 
- 邮报[yóu bào]邸报。 
- 水电报[shuǐ diàn bào]在辛亥革命前夕的四川保路运动中,革命者为发动人民武装起义,将成都血案的消息写于木板之上,涂以桐油,投入江中,传遍各地,谓之“水电报”。 
- 迁报[qiān bào]指升任官职的通知。 
- 图报[tú bào]1.谋求报答。 2.谓图谋报复。 
- 真理报[zhēn lǐ bào]日报。1912年5月由列宁创办于俄罗斯彼得堡。1918年3月迁至莫斯科出版。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为苏联共产党中央机关报。1991年苏联解体后,成为民办的报纸。1996年停刊。 
- 牒报[dié bào]行文通报。 
- 壁报[bì bào]机关、团体、学校等办的报,把稿子张贴在墙壁上。也叫墙报。 机关、团体、学校等办的,把稿子张贴在墙壁上的一种报 
- 鞠报[jū bào]审理上报。鞠,通“鞫”。 
- 赏报[shǎng bào]犹酬报。 
- 走马报[zǒu mǎ bào]指 武则天 宠臣 张昌宗、张昌仪 辈作恶的报应。走,指狗。 
- 谍报[dié bào]刺探到的关于敌方军事、政治、经济等的情报:谍报员(从事谍报工作的人)。 
- 警报[jǐng bào]用电台、汽笛、喇叭等发出的将有危险到来的通知或信号:防空警报ㄧ台风警报ㄧ降温警报。 
- 岁报[suì bào]一年的报答。谓年终腊祭酬谢神的保佑。 
- 来报[lái bào]佛教语。谓来世的果报。 
- 传真电报[chuán zhēn diàn bào]利用光电效应,通过有线电或无线电装置把照片﹑图表﹑书信﹑文件等的真迹快速传送到远方的一种通讯方式。亦省称“传真”。 
- 通报[tōng bào]1.通知禀报。 2.上级机关用书面形式通告下级机关。 3.上级机关通告下级机关的文件。 4.报道科学研究的动态和成果的刊物。 
- 罪报[zuì bào]罪恶的报应。 
- 睚眦必报[yá zì bì bào]比喻心胸极狭窄。 
- 诇报[xiòng bào]侦知情况后报告。 
- 造报[zào bào]谓编制文件或表册向上级报告。 
- 举报[jǔ bào]向有关单位检举报告(坏人坏事):~违法犯罪行为。 
- 填报[tián bào]填写上报。 
- 衔报[xián bào]衔环报恩。 
- 情报[qíng bào]关于某种情况的消息和报告。 
- 电报[diàn bào]①用电信号传递文字、照片、图表的通信方式。有无线电报和有线电报两种。发电报的方面把文字、照片、图表变成信号,用电流或无线电波发出去,收电报的方面把收到的符号还原。②用电报装置传递的文字、图表等:打电报。 
- 琼报[qióng bào]厚报。 
- 季报[jì bào]一种报表,以季度为单位总结呈报。 一种报表,以季度为单位总结呈报 
- 申报[shēn bào]①书面向上级申请呈报:申报中级职称。②日报。1872年4月,英国商人美查创刊于上海。1909年为该报中方经理席裕福购进,1912年转让给史量才。九一八事变后宣传抗日、民主。1934年,史量才被国民党特务暗杀后趋向保守。上海沦陷时期受日伪控制,抗战胜利后被国民党政府接收。1949年5月停刊。是近代历史最久的中文报纸。 
- 复风之报[fù fēng zhī bào]相传周武王克殷二年,天下未定,武王疾,周公祷于三王,愿以身代,史纳其祝策于金縢之匮。武王死,成王即位,因管蔡流言,成王怀疑周公。天以“大雷电以风,禾尽偃”示警,成王开匮见周公祝辞,知周公之忠贞,遂改悔,“天乃雨,反风,禾则尽起”,“岁则大熟”。事见《书.金縢》﹑《史记.鲁周公世家》。后以为悔过得善报之典。 
- 冥报[míng bào]谓死后相报。 
- 讣报[fù bào]1.告知丧事消息。 2.报丧的音讯。 
- 东报[dōng bào]旧指日本发行的报纸。 
- 会报[huì bào]各有关部门或方面综合各种材料提出报告并进行讨论的会议。郭沫若《洪波曲》第七章一:“在一次宣传会报上,讨论到了纪念‘七七’周年的问题。” 
- 规报[guī bào]图谋报复。 
- 蒸报[zhēng bào]谓与母辈或晩辈亲属淫乱。 
- 画报[huà bào]以刊登图画和照片为主的期刊或报纸:《儿童画报》。 
- 订报[dìng bào]预订报纸。 预订报纸 
- 施报[shī bào]1.谓有所施与﹐则有所报答。 2.实施报答。 
- 相报[xiāng bào]1.交替;更迭。 2.相互报应;报复。 3.告知,报告。 
- 丛报[cóng bào]杂志。 
- 觇报[chān bào]察访报告。 
- 羽报[yǔ bào]紧急军情的报告。 
- 不报[bù bào]1.不报复。 2.不批复;不答复。 
- 耳报[ěr bào]指暗中通风报信的人:他有耳报,消息可灵通呢! 
- 花报[huā bào]报应。 
- 捷报[jié bào]胜利的消息:捷报频传。 胜利的消息喜传捷报 
- 送报[sòng bào]1.投递电报。 2.指投递报纸。 
- 祈报[qí bào]古代祀社,春夏祈而秋冬报。《礼记.郊特牲》:“祭有祈焉,有报焉。”郑玄注:“祈,犹求也。谓祈福祥﹑求永贞也,谓若获禾报社。” 
- 现报[xiàn bào]佛教谓现世所作善恶之业,现世即得报应。 
- 京报[jīng bào]①古代对邸报的一种称谓。②1918年10月由邵飘萍在北京创办。因支持群众爱国运动,两次被查封,邵也被军阀政府以“宣传赤化”罪杀害。1928年6月在邵妻汤修慧主持下恢复出版,1937年7月终刊。该报副刊《莽原》(鲁迅主编)等很有影响。 清代北京由报房商人发行出售的类似报纸的出版物,用活体木字排印 
- 查报[zhā bào]查实并上报。 
- 启报[qǐ bào]禀报。 
- 抄报[chāo bào]1.朝廷的官报。 2.抄录呈报。 旧时官府发行的报章,通报诏会、奏章以及升迁等人事变动的情况 
- 遭报[zāo bào]受到报应。 
- 地震预报[dì zhèn yù bào]用地震仪或观察自然景物现象的变化得出可能发生地震的情况报告。 用地震仪或观察自然景物现象的变化得出可能发生地震的情况报告 
- 公报[gōng bào]①公开发表的关于重大会议的决议、国际谈判的进展、国际协议的成立、军事行动的进行等的正式文告:新闻公报ㄧ联合公报。②由政府编印的刊物,专门登载法律、法令、决议、命令、条约、协定及其他官方文件。 简明或提炼的公告或通知,其内容多为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并由权威部门所发布新闻公报 
- 侦报[zhēn bào]侦察报告。 
- 宣报[xuān bào]通告;向群众报告。 
- 黄雀报[huáng què bào]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杨宝年九岁,至华阴山,见黄雀为鸱枭所搏,坠地。宝取归,置巾箱中,唯食黄花,百馀日,毛羽成,乃飞去。其夜有黄衣童子向宝曰:“吾西王母使者,君仁爱救拯,实感成济。”以白玉环四枚与之。曰:“令君子孙洁白,位登三公,事如此环矣。”后以“黄雀报”指感恩图报。 
- 现死现报[xiàn sǐ xiàn bào]旧时一种誓言,谓眼下即以死亡报应。 
- 具报[jù bào]备文上报。 
- 论报[lùn bào]1.谓论罪得到批准。亦泛指定罪判刑。 2.谓报答恩情。 
- 收报[shōu bào]收取上报。 用无线电或有线电等装置接收发报者发出的信号 
- 飨报[xiǎng bào]为报功德而祭祀。飨,通“享”。 
- 诳报[kuáng bào]1.虚假骗人的报告。 2.谎报﹐虚假欺骗地报告。 
- 海报[hǎi bào]戏剧、电影等演出或球赛等活动的招贴。 张贴起来或用其它办法分发出去的广告 
- 转报[zhuǎn bào]转达报告。 
- 天气预报[tiān qì yù bào]气象台(站)预先发出关于未来一定时期内的天气变化和趋势的报告。气象台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如卫星、雷达等)收集了全国甚至全世界的气象资料,根据天气演变规律,进行综合分析,科学判断,然后作出大范围的天气预报。气象站、哨根据大范围天气预报,结合本地区地形、天气特点、群众测天经验,作出单站补充预报。可分为短期、中期和长期预报。 
- 待报[dài bào]1.等候批覆。 2.特指州县判决罪人死刑后,申报朝廷,等候批准处决。 
- 中报[zhōng bào]1.古代朝廷的官报。 2.向朝廷呈报。 
- 咨报[zī bào]唐宋学士院申报三省所用文书的名称。 
- 答报[dá bào]1.答复。 2.报答他人的情意或恩德。 
- 邸报[dǐ bào]封建王朝的官报。约始于唐代。当时称为“进奏院状报”、“报状”等,主要刊载皇帝的谕旨、臣僚奏章、边防战报等。宋代始称“邸报”,后世并有“邸抄”、“朝报”、“京报”等名称。初为手抄,宋代起已有雕版印刷,明代有木活字版印刷,并有民间自设报房印刷出售。 
- 谘报[zī bào]1.禀报﹑上报。 2.特指唐宋学士院向三省申报文书。亦指所申报的文书。 
- 新民丛报[xīn mín cóng bào]半月刊。1902年2月创刊于日本横滨。梁启超主编。初期着重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宣传变法维新。1903年后,发表文章反对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遭《民报》批判。1907年停刊。 
- 烝报[zhēng bào]乱伦之行。烝是淫及上辈,报是淫及下辈。 
- 人民日报[rén mín rì bào]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原为中共中央华北局机关报,1948年6月创刊于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由前晋察冀解放区的《晋察冀日报》和前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合并而成。1949年3月迁至北平(今北京),同年8月起改为中共中央机关报。1985年7月增出海外版,1995年1月增出华东版。 
- 跑警报[pǎo jǐng bào]听到空袭警报而迅速躲避。 听到空袭警报后迅速躲避 
- 善报[shàn bào]谓做善事而得到的好报。 迷信的人指做好事后得到好报应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 奏报[zòu bào]以书面向帝王报告。 
- 测报[cè bào]把测量后确定的数据﹑情况报告给有关单位。 预测和预报测报汛情准确测报敌机临近距离地震测报工作要加强 
- 剪报[jiǎn bào]把报纸上有参考价值的文字剪下来。 从报刊、杂志等上剪下的文字、图片资料 
- 恶报[è bào]指遭受恶果报应。 迷信的人指做坏事后得到坏报应恶人得恶报 
- 工人日报[gōng rén rì bào]1949年7月创刊于北京。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办。1966年12月停刊。1978年10月复刊。 
- 追报[zhuī bào]谓答复死者。 
- 小汇报[xiǎo huì bào]小报告。如:打小汇报。 小报告打小汇报 
- 文报[wén bào]公文函件。 
- 层报[céng bào]一级一级地向上级报告。 
- 奉报[fèng bào]1.报答。 2.犹奉告。 
- 立报[lì bào]立志报效。 
- 虚报[xū bào]犹谎报。 
- 涓报[juān bào]微小的报答。 
- 口报[kǒu bào]1.口头告知。 2.口头报导,如广播等。 
- 美报[měi bào]1.以美物酬神。 2.酬神的美物。 
- 生报[shēng bào]佛教谓来生受报应。三种因果报应之一。 
- 谎报[huǎng bào]故意不真实地报告:谎报军情 ㄧ谎报成绩。 
- 果报[guǒ bào]因果报应,是起源于佛教的一种宿命论:果报不爽。 因果报应,佛教的一种宿命论一善念者,亦得善果报;一恶念者,亦得恶果报。——《法苑珠林.无三昧经》 
- 详报[xiáng bào]上详﹑申报。 
- 晩报[wǎn bào]下午出版的报纸。 
- 黑板报[hēi bǎn bào]工厂、机关、团体、学校等办的报,写在黑板上,内容简短扼要。 写在黑板上的宣传性或知识性的小型报栏 
- 禀报[bǐng bào]指向上级报告。 向上级报告 
- 显报[xiǎn bào]佛教语。显明的因果报应。 
- 官报[guān bào]1.犹邸报。 2.官家的录取通知书。 
- 驿报[yì bào]由驿站传递的文报。 
- 讯报[xùn bào]1.谓文书信函。 2.谓禀示﹐请示。 
- 传报[chuán bào]通报。 
- 新民报[xīn mín bào]①1929年9月创刊于南京。先后出南京、重庆、成都、上海、北平(今北京)等版,有八个日、晚刊。抗战胜利后,总管理处设于南京,罗承烈任总主笔,赵超构任副总主笔。因主张和平民主,反对内战,被迫停刊。建国后,上海《新民报晚刊》继续出版,1958年起改名《新民晚报》。②抗日战争时期华北伪政权机关报。1938年1月创刊于北平,1944年4月停刊。 
- 上报[shàng bào]1.谓报答主上的恩德。 2.犹上复。复人来信的敬语。 3.向上级汇报。 
- 交报[jiāo bào]1.佛教语。谓眼﹑耳﹑鼻﹑舌等六根交互受报。 2.泛指报应。 
- 线报[xiàn bào]线人向警察、侦探提供的情报。 
- 军报[jūn bào]军事情报;军事消息。 
- 供报[gòng bào]呈报;禀告。 
- 喜报[xǐ bào]1.写成或印成的报喜的东西。 2.指喜讯。 书面报喜的文帖立功喜报 
- 党报[dǎng bào]见“机关报”。 政党的机关报,是宣传政党的纲领、路线和政策的工具。在我国特指中国共产党各级组织的机关报 
- 发报[fā bào]用无线电或有线电装置把消息、情报等发给收报人。 发送电报 
- 响报[xiǎng bào]谓应报之速如回声。 
- 快报[kuài bào]机关团体等自办的小型的、能及时反映情况的报纸或墙报。 机关团体等自办的小型的、能及时传播信息的报纸或墙报 
- 登报[dēng bào]将事实或意见(包括诗文等)在报纸上发表。 在报纸上刊载这份公告登报了 
- 学报[xué bào]学术机构﹑团体或高等学校等出版的学术性刊物。 高等院校、学术团体定期出版的学术性刊物 
- 预报[yù bào]1.预先报告。 2.预先的报告。 先报告,预先告知预报情况 
- 水文预报[shuǐ wén yù bào]利用水文气象情报统计资料及其他有关地理资料,对一个区域、一个水文站或一个水体的未来水文情况作出推测和预告。按内容分,有洪水预报、枯水预报、冰情预报、台风暴潮预报、含沙量预报等。按时间分,有紧急预报、短期预报、中期预报和长期预报等。 
报[bào]字在开头的词语
- 报屁股[bào pì gǔ]指报纸版面上的最后的位置(含诙谐意):报屁股文章。 
- 报喜[bào xǐ]报告喜庆的消息。 报告喜讯报喜不报忧 
- 报春花[bào chūn huā]报春花科。一年生草本。冬末春初开花,花深红﹑浅红或淡紫。原产我国云南﹑贵州。现各地均有栽培﹐供观赏。 
- 报雪[bào xuě]谓报仇雪恨。 
- 报时[bào shí]报告时间,特指广播电台向收听者或电话局向询问者报告准确的时间。 报告准确的时间 
- 报雠[bào chóu]1.亦作“报仇”。 2.采取行动打击仇敌。 
- 报头[bào tóu]报纸第一版、壁报、黑板报等上头标报名、期数等的部分。 报纸头版或壁报、黑板报等上面标报名、期数等的部分 
- 报务[bào wù]拍发和抄收电报的业务:报务员。 
- 报书[bào shū]回信。 
- 报覆[bào fù]禀报;报知。 
- 报聘[bào pìn]旧时指代表本国政府到友邦回访。 
- 报税[bào shuì]向税务部门申报并办理有关纳税手续。 向税务部门申报并办理有关纳税手续 
- 报虞[bào yú]古时不待三月之殡而急葬者,须随即举行虞祭,称“报虞”。 
- 报答[bào dá]用实际行动来表示感谢:以优异的学习成绩报答老师的辛勤培育。 
- 报端[bào duān]报纸版面上的某部分:征稿启事已见报端。 
- 报贩[bào fàn]旧指卖报的人。 
- 报路[bào lù]抬轿时,前边的人随时将路途情形高声唱出,后边的人以韵语应和,以示知晓,谓之“报路”。 
- 报身[bào shēn]佛教语。三身之一。亦称“报身佛”或“报佛”。指以法身为因,经过修习而获得佛果之身。 
- 报允[bào yǔn]批复照准;许可。 
- 报録人[bào lù rén]报子。 
- 报伏[bào fú]通报;禀报。 
- 报子[bào zi]①报告消息的人:探子(多见于旧戏曲、小说)。②旧时给得官、升官、考试得中的人家报喜而讨赏钱的人。③报单②:贴报子。④指海报或广告:新戏的报子一贴,轰动了全城。 
- 报单[bào dān]①运货报税的单据。②旧时向得官、升官、考试得中的人家送去的喜报。也叫报条。 
- 报主[bào zhǔ]1.报答皇上。 2.指报答主人。 
- 报刊[bào kān]报纸和杂志的总称。 报纸和期刊的总称引起报刊很多议论 
- 报录[bào lù]向科举考试得中的人报告录取的喜讯。如:报录人。 向科举考试得中的人报告录取的喜讯 
- 报荒[bào huāng]旧时农田遭灾荒,向官府陈报,以求减免赋税,谓之“报荒”。 
- 报礼[bào lǐ]1.报答之礼。 2.犹报聘。 
- 报数[bào shù]报告数目,多指排队时每人依次报一个数目,以查点人数。 
- 报童[bào tóng]在街头卖报的儿童。 在街上卖报的儿童 
- 报考[bào kǎo]报名投考:报考师范学院ㄧ有一千多名学生前来报考。 
- 报警[bào jǐng]向治安机关报告危急情况或向有关方面发出紧急信号:发生火灾要及时报警。 
- 报帐[bào zhàng]把领用或经手的款项的使用经过和结果报告主管人。 
- 报废[bào fèi]设备、器物等因不能继续使用或不合格而作废:由于计算失误,这批零件全报废了。 零件、机器等因不能继续使用或不合格而作废 
- 报名[bào míng]把自己的名字报告给主管的人或机关、团体等,表示愿意参加某种活动或组织:报名投考ㄧ报名参赛ㄧ你先替我报上名。 
- 报告期[bào gào qī]①“基期”的对称。统计中计算指数、发展速度等动态指标时,与基期(年)对比以取得相对指标的计算时期(年份)。如以1995年的国民生产总值数字与1990年的数字对比以计算“八五”期间的发展速度时,1995年即为报告期。②生产经营活动或一般工作实际完成后作出总结所包括的时期。其资料可用以与前期对比,也可与计划期(如下一年度)对比。 
- 报馆[bào guǎn]报社的俗称。 旧称报社 
- 报罗[bào luó]旧称考取进士后暴卒者。事涉迷信,说法不一。 
- 报功[bào gōng]1.酬报有功者;报答功德。 2.陈述功绩。 
- 报验[bào yàn]犹报应。 
- 报春[bào chūn]报告春天的到来。 
- 报投[bào tóu]“投桃报李”的省称。 
- 报恩[bào ēn]由于受到恩惠而予以报答:知恩报恩。 报答所受到的恩惠 
- 报话[bào huà]①用无线电通讯工具传话:报话员ㄧ报话机。②用无线电通讯工具传的话:他一上午收发了二十份报话。 
- 报称[bào chēng]犹报答。 
- 报囚[bào qiú]判决囚犯。 
- 报销[bào xiāo]①把领用款项或收支账目开列清单,报告上级核销:车费可以凭票报销。②把用坏作废的物件报告销帐。③比喻从现有的人或物中除掉(多含诙谐意):桌上的菜他一个人全给报销了ㄧ我们两面夹攻,一个班的敌人很快就报销了。 
- 报丧[bào sāng]把去世的消息通知死者的亲友。 把某人去世的消息通知其亲友 
- 报批[bào pī]报请上级批准:履行报批手续。 
- 报账[bào zhàng]把领用或经手的款项的使用经过和结果报告主管人。 向主管人员报告领用或经手的款项的使用情况 
- 报命[bào mìng]完成任务后回来复命:这件事限一个月内报命。 
- 报恨[bào hèn]报仇雪恨。 
- 报话机[bào huà jī]无线电通讯工具,可以用来收发电报或通话。 无线电通讯工具,可以用来收发电报或通话 
- 报请[bào qǐng]用书面报告向上级请示或请求:报请上级批准。 
- 报状[bào zhuàng]指邸报。 
- 报道[bào dào]①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或其他形式把新闻告诉群众:报道消息。②用书面或广播、电视形式发表的新闻稿:他写了一篇关于小麦丰收的报道。 
- 报佑[bào yòu]谓神享其祭祀而加以佑助。 
- 报案[bào àn]把违反法律、危害社会治安的事件报告给公安或司法机关。 向公安或司法机关等报告发生的案件 
- 报价[bào jià]①卖方提出商品的售价:报价单ㄧ外贸商品应统一报价。②提出所需的价款:四家研制单位投标,中标单位的报价比其他三家要低一百多万元。 
- 报修[bào xiū]设备等损坏或发生故障,告知有关部门前来修理:住房漏水,住户可向房管部门报修。 
- 报户口[bào hù kǒu]申请户籍。 申请户籍 
- 报幕[bào mù]文艺演出时在每个节目演出之前向观众报告节目名称、作者和演员姓名,有时也简单地介绍节目内容:报幕员。 文艺演出时在每个节目演出之前向观众报告节目名称、作者、演员姓名和表演形式 
- 报捐[bào juān]封建时代根据官府规定,纳捐若干,报请取得某种官职,谓之“报捐”。 
- 报佛[bào fó]见“报身”。 
- 报葬[bào zàng]谓人死后不待三月之殡而急葬。古代丧礼,大殓后须停柩待葬,为时三月。 
- 报站[bào zhàn]乘务员向乘客报告车、船等所到站和即将到达的前方一站的站名:提前报站,方便乘客。 
- 报晓[bào xiǎo]用声音使人知道天已经亮了:晨鸡报晓ㄧ远远传来报晓的钟声。 
- 报到[bào dào]向组织报告自己已经来到:新生今天开始报到。 
- 报纸[bào zhǐ]①以国内外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新闻为主要内容的散页的定期出版物,一般指日报。②纸张的一种,用来印报或一般书刊。也叫白报纸或新闻纸。 
- 报人[bào rén]指从事报刊工作的人:老报人ㄧ我以报人的身分前去采访。 
- 报身佛[bào shēn fó]见“报身”。 
- 报嫂[bào sǎo]1.亦作“报?”。 2.弟娶寡嫂。 
- 报可[bào kě]批复照准。 
- 报政[bào zhèng]1.陈报政绩。《史记.鲁周公世家》:“周公卒﹐子伯禽固已前受封﹐是为鲁公。鲁公伯禽之初受封之鲁﹐三年而报政周公。周公曰:‘何迟也?’伯禽曰:‘变其俗﹐革其礼﹐丧三年然后除之﹐故迟。’”后遂为地方官政绩卓著之典。 2.指任地方官。 
- 报罢[bào bà]1.古谓批复所言之事作罢,即言事不准。 2.科举时代考试落第,亦称报罢。 
- 报贶[bào kuàng]见“报况”。 
- 报帖[bào tiě]1.犹通知单。 2.旧时向得官﹑复官﹑升官和考试得中的人家送去的喜报。 用大红纸写的报喜单 
- 报丁[bào dīng]旧称卖报的人。 
- 报冤[bào yuān]报复冤仇。 
- 报况[bào kuàng]1.亦作“报贶”。 2.回赐;酬赠。 
- 报矿[bào kuàng]向有关部门报告发现矿石或蕴藏矿产的地方。 
- 报偿[bào cháng]报答和补偿:你能痛改前非,就是对老人最好的报偿。 
- 报珠[bào zhū]相传隋侯见大蛇伤断,为敷药救治,后蛇衔明月珠相报。见《淮南子.览冥训》高诱注。后用为报恩之典。 
- 报春鸟[bào chūn niǎo]鸟名。 
- 报说[bào shuō]报知,告知。 
- 报条[bào tiáo]报单。 
- 报呈[bào chéng]用公文向上级报告:报呈上级备案。 
- 报恩寺[bào ēn sì]古寺名。旧址在今苏州市。相传本为三国吴孙权母吴夫人所建之通玄寺。唐开元中改名开元寺。唐末毁于兵燹。后周显德中,吴越重建寺,移唐报恩山(支硎山)之报恩寺匾额于此,遂袭其名。寺有宝塔十一级,遭火后,南宋绍兴间重建,即现存之北寺塔。参阅宋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寺院》。 
- 报告文学[bào gào wén xué]文学体裁,散文中的一类,是通讯、速写、特写等的统称。以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为题材,经过适当的艺术加工而成,具有新闻特点。 对直接观察或仔细记录的事件和情景作真实而详细的叙述的文学作品,兼有文学和新闻两种文体的特点 
- 报赛[bào sài]1.古时农事完毕后举行谢神的祭祀。 2.泛指谢神。 
- 报谒[bào yè]1.谓报祭天地祖宗。 2.回拜;回访。 
- 报享[bào xiǎng]谓上帝酬答祭享。 
- 报点[bào diǎn]报时。 
- 报告[bào gào]①把事情或意见正式告诉上级或群众:你应当把事情的经过向领导报告ㄧ大会主席报告了开会宗旨。②用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向上级或群众所做的正式陈述:总结报告ㄧ动员报告。 
- 报德[bào dé]对受到的恩德予以报答:以德报德。 对别人给的好处予以报答 
- 报板[bào bǎn]古时防止悔婚的措施。女家受聘礼的当日,其父兄及在场者书名于板回报男方,以作凭证。 
- 报备[bào bèi]指出于规避风险或先入为主的考虑,进行一系列的上报和备案。 
- 报恩珠[bào ēn zhū]1.《艺文类聚》卷八四引辛氏《三秦记》:“昆明池昔有人钓鱼,纶絶而去,遂通梦于汉武帝,求去钩。帝明日戏于池,见大鱼衔索,帝曰:‘岂梦所见耶?’取而放之。间三日,池边得明珠一双,帝曰:‘岂非鱼之报耶!’”后用为报恩之典,称“报恩珠”。 2.即隋珠。 
- 报房[bào fáng]发送邸报﹑书信的处所。 
- 报怨[bào yuàn]对所怨恨的人做出反应:以德报怨。 回报别人对自己的怨恨 
- 报塞[bào sāi]犹报答;报效。 
- 报信[bào xìn]把消息通知人:通风报信ㄧ你先给他报个信。 把消息告诉人 
- 报李[bào lǐ]《诗.大雅.抑》:“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后因以“报李”为朋友间馈赠酬答之典。 
报[bào]字的成语
- 酬功报德[chóu gōng bào dé]酬:报谢;报:报答。酬谢功劳,报答恩德。 
- 耳报神[ěr bào shén]指暗中通风报信的人。 〈方〉∶暗中通风报信的人遍地都是他的耳报神,他岂有不知之理。——《儿女英雄传》 
- 投木报琼[tóu mù bào qióng]木:木瓜;琼:美玉。原指男女恋爱中互赠礼物。后引申为对别人深厚情谊予以酬报。 
- 施不望报[shī bù wàng bào]放惠于人而不望报答。指轻财仗义。施惠于人而不望报答,谓轻财尚义 
- 涓埃之报[juān āi zhī bào]涓埃:细小的流水和尘埃。比喻极其微薄的报答。 
- 捷报频传[jié bào pín chuán]捷报:胜利的消息;频:屡次。胜利的消息不断地传来。 胜利的喜报频繁传送而来。比喻事业有成,进展顺利 
- 忠君报国[zhōng jūn bào guó]忠于国君,报效国家。 
- 拔来报往[bá lái bào wǎng]报:通“赴”,迅速。很快地来,很快地去。形容频繁地奔来奔去。 
- 重德不报[zhòng dé bù bào]恩德重大,却无法得到相应的报答。 
- 以怨报德[yǐ yuàn bào dé]怨:仇恨;德:恩惠。用怨恨来回报别人的恩惠。 
- 自报公议[zì bào gōng yì]自己报名或报出自认的情况,由群众讨论评议。 自己报名,或报出自认的等级、数字等情况,由群众讨论、评议 
- 以德报德[yǐ dé bào dé]德:恩惠。用恩惠报答恩惠。 
- 蛇雀之报[shé què zhī bào]指大蛇衔明珠、黄雀衔白环报恩的故事。后以之为报恩的典故。 
- 报应不爽[bào yìng bù shuǎng]报应:佛家语,指因果报应;爽:差失。做恶者必得恶报,从来没有差错的。 
- 赤心报国[chì xīn bào guó]赤:火红色,比喻真纯;赤心:忠心;报国:为国家效劳。旧指为帝王尽忠效劳。现亦形容赤胆忠心,为国效力。 
- 恩将仇报[ēn jiāng chóu bào]拿仇恨回报所受的恩惠。指忘恩负义。 用仇恨来回报受到的恩惠,指忘恩负义要罗织月娘出官,恩将仇报。——《金瓶梅》 
- 摅忠报国[shū zhōng bào guó]摅:抒发。抒发忠诚,报效国家。 
- 以德报怨[yǐ dé bào yuàn]德:恩惠。怨:仇恨。不记别人的仇,反而给他好处。 不记别人的仇,反而用恩惠去报答怨恨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 
- 打击报复[dǎ jī bào fù]打击:攻击。用敌对的态度回击对方。 对给自己提过意见、讲过自己的缺点错误的人进行刁难、迫害 
- 公报私仇[gōng bào sī chóu]假借公事报私人的仇恨。 在公务活动中利用某种优势打击报复其认为有私人怨仇的人 
- 冤冤相报[yuān yuān xiāng bào]冤:冤仇;报:报复,报应。佛家语,认为冤仇总会有报应。 
- 舍身图报[shě shēn tú bào]指受了别人大恩惠,舍弃生命也要给以报答。 
- 报怨雪耻[bào yuàn xuě chǐ]报:报复;雪:洗刷。报怨恨,洗刷耻辱。 
- 活眼活报[huó yǎn huó bào]指现世的报应。 
- 恩有重报[ēn yǒu zhòng bào]好好地报答别人的重大恩惠。 
- 实报实销[shí bào shí xiāo]支出多少报销多少。 支出多少报销多少 
- 精忠报国[jīng zhōng bào guó]为国家竭尽忠诚,牺牲一切。 
- 睚眦必报[yá zì bì bào]睚眦:发怒时瞪眼睛,借指极小的仇恨。象瞪一下眼睛那样极小的怨仇也要报复。比喻心胸极狭窄。 睚眦:瞪眼,比喻极小的仇恨。极小的仇恨也一定要报复,形容心胸极其狭窄瓒恃其才力,不恤百姓,记过忘善,睚眦必报。——《后汉书.公孙瓒传》 
- 借交报仇[jiè jiāo bào chóu]帮助别人报仇。 
- 投桃报李[tóu táo bào lǐ]意思是他送给我桃儿,我以李子回赠他。比喻友好往来或互相赠送东西。 投之以桃,报还以李。比喻彼此善来善往,以礼相待 投桃报李,虽怪不得大姐姐,然作此隐语,未免过于深刻。——《野叟曝言》 
- 春祈秋报[chūn qí qiū bào]祈:迷信的人向神恳求。古时春秋两季祭祀土神,春耕时祈祷风调雨顺,秋季报答神功。 
- 报本反始[bào běn fǎn shǐ]报:报答;本:根源;反:回到;始:开始。指受恩思报,不忘所自。 报本:报答恩惠;反始:归功到根源。即受恩思报,得功思源唯社,丘乘共粢盛,所以报本反始也。——《礼记.郊特牲》 
- 投桃之报[tóu táo zhī bào]比喻给对方的报答。 
- 以恶报恶[yǐ è bào è]用恶行去回报别人的恶行。 
- 红旗报捷[hóng qí bào jié]清代军队出征,打了胜仗,派专人手持红旗,急驰进京报捷。现用作报喜的意思。 
- 恩恩相报[ēn ēn xiāng bào]用恩惠报答恩惠;把有利于人的行为回报给有恩于己的人。 
- 恶有恶报[è yǒu è bào]做坏事的人会得到不好的报应。指因办坏事而自食其果。 
- 断烂朝报[duàn làn cháo bào]断烂:形容陈腐杂乱;朝报:古代传抄皇帝诏令和官员奏章之类的文件。指陈旧、残缺,没有参考价值的历史记载。 
- 中留不报[zhòng liú bù bào]指皇帝把臣下的奏章留于禁宫中,不交议也不批答。 
- 知恩报恩[zhī ēn bào ēn]知道了受人家的恩惠就报答人家的恩惠。 既知别人对自己有恩德,便设法相报其恩 我今日杀兄长呵,却不知恩报恩。——《元曲选外编》 
- 通风报信[tōng fēng bào xìn]风:风声。把对立双方中一方的机密暗中告诉另一方。 把机密暗中通知对方 我不相信哪一个还敢去通风报信 
- 知情不报[zhī qíng bù bào]知道情况而不报告,特指没有犯罪的人主动地或被动地对当局隐匿别人的叛逆罪或重罪的行为。 知道情况而不报告,特指没有犯罪的人主动地或被动地对检察当局隐匿别人的叛逆罪或重罪的行为对叛逆罪的知情不报者 
- 上烝下报[shàng zhēng xià bào]烝:晚辈男子和长辈女子通奸;报:长辈男子与晚辈女子通奸。泛指男女乱伦。 
- 感恩图报[gǎn ēn tú bào]图:设法。感激别人的恩情而想办法回报。 受了别人的恩惠,一心思念回报所宜竭力宣忠,感恩图报。——《剪灯新话》 
- 一还一报[yī huán yī bào]指做一件坏事后必受一次报复。 
- 因果报应[yīn guǒ bào yìng]因果:原因和结果。佛教迷信,认为今生种什么因,来生结什么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 以彰报施[yǐ zhāng bào shī]彰:显示,显扬;报施:报应。用来显示不断遭到报应。 
- 春风报罢[chūn fēng bào bà]报罢:考试不中。指考试落第。 
- 报效万一[bào xiào wàn yī]报效:为报答恩情而为之效力。指恩德极大,只给以微不足道的报答。 
- 尽心图报[jìn xīn tú bào]一心一意地想方设法报答他人。 
- 善有善报[shàn yǒu shàn bào]善:好的。报:报应。做好事必有好的报答。常与“恶有恶报”连用。 做好事有好的报应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 犬马之报[quǎn mǎ zhī bào]愿象犬马那样供人驱使,以报恩情。 
- 活眼现报[huó yǎn xiàn bào]指现世的报应。 
- 竹报平安[zhú bào píng ān]凭借竹子报告平安。比喻报平安的家信。 
- 现世报[xiàn shì bào]迷信的人指人做了坏事今生就得到报应。 
- 报冰公事[bào bīng gōng shì]旧时官场指清苦的差使。 
- 投瓜报玉[tóu guā bào yù]比喻受人微薄之物而以极厚重的的礼物答谢。 
- 现世现报[xiàn shì xiàn bào]报:报应。 原为佛家语。后指人做了恶事,今生就会得到报应。意指报应很快。 
- 报仇雪恨[bào chóu xuě hèn]雪:洗刷掉。报冤仇,除仇恨。 报:报复;雪:洗雪。指对侵略者或伤害者进行回击,以解除过去的怨恨滥官害民贼徒!把我全家诛戮,今日正好报仇雪恨!——《水浒全传》 
- 捐躯报国[juān qū bào guó]舍弃身躯,报效国家。 
- 自报家门[zì bào jiā mén]戏曲演员一出场先把角色的姓名、家世、来历介绍给观众。指作自我介绍。 某些戏曲演员一出场首先把角色的名姓、家世、来历介绍给观众。现在常用来比喻作自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