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
族相关字典
族[zú]字在开头的词语
- 族人[zú rén]同宗族的人;同家族的人。 同宗的人;同一家族的人 
- 族落[zú luò]聚族而居的村落。 
- 族戚[zú qī]家族和亲戚。 
- 族类[zú lèi]1.指同族。 2.同类。 3.指同类的人。 4.种类。 5.指民族。 指同族或同类 
- 族子[zú zǐ]同族兄弟之子。 
- 族亲[zú qīn]1.家族和亲戚。 2.同族的亲戚。 同族的亲属 
- 族长[zú zhǎng]1.周代地方基层官名。 2.泛指一族之尊长。 3.周代地方基层单位“族”与“长”的并称。 一个宗族中行辈、地位最尊的人 
- 族罪[zú zuì]谓罪及父﹑母﹑妻三族。 
- 族分[zú fēn]本族繁衍下来的人。 
- 族望[zú wàng]1.有声望的名门大族。 2.在宗族中的声望。 
- 族夏[zú xià]周代乐章名。为钟鼓乐九夏之一。 
- 族群[zú qún]原指由共同语言、宗教、信仰、习俗、世系、种族、历史和地域等方面的因素构成的社会文化群体,现泛指具有某些共同特点的一群人:高血压患者是发生脑中风的危险族群。 
- 族味[zú wèi]鹌鹑的别名。 
- 族姻[zú yīn]1.亦作“族婣”。 2.家族和姻亲。 
- 族鬼[zú guǐ]古时博戏的一种。 
- 族曾祖父[zú zēng zǔ fù]见“族曾王父”。 
- 族曾王母[zú zēng wáng mǔ]1.亦称“族曾祖母”。 2.父亲的从祖祖母。 
- 族祖母[zú zǔ mǔ]族父的母亲。即自己祖父堂兄弟之妻。 
- 族兄[zú xiōng]同高祖兄弟的兄辈。亦泛指同族同辈中年较长者。 
- 族女[zú nǚ]同族兄弟之女。 
- 族婣[zú yīn]见“族姻”。 
- 族徽[zú huī]表示某个宗族或家族的标志。 
- 族死[zú sǐ]族灭。 
- 族世[zú shì]犹世代。 
- 族兄弟[zú xiōng dì]即族昆弟。 
- 族食[zú shí]谓与族人宴饮。 
- 族氏[zú shì]宗族姓氏。 
- 族母[zú mǔ]族兄弟之母。亦泛指同族伯叔之妻。参见“族父母”。 
- 族父母[zú fù mǔ]族父和族母。 
- 族谈[zú tán]聚语。 
- 族尊[zú zūn]宗族中地位或辈分高的人。 宗族中地位或辈分高的人 
- 族贯[zú guàn]家族籍贯。 
- 族聚[zú jù]同族的人聚在一起。 
- 族嗣[zú sì]后嗣。宗族中的继承者。 
- 族姬[zú jī]宋政和间对县主的改称。 
- 族裔[zú yì]宗族的后代。 
- 族帐[zú zhàng]1.指我国古代北方和西北少数民族聚族而居的帐幕。 2.指我国古代北方和西北设帐聚族而居的部族。 
- 族从[zú cóng]同族及从兄弟。 
- 族絫[zú lěi]六畜疫病。 
- 族叔[zú shū]族父中年少于父者。亦称同族中与父同辈而年少于父者。 
- 族规[zú guī]封建社会宗族或家族的法规。 宗法制度下家族的法规,用来约束本家族成员 
- 族杀[zú shā]即族灭。 
- 族位[zú wèi]在宗族中的地位。 
- 族谱[zú pǔ]记载宗族或家族谱系的书册。 宗族或家族的谱系 
- 族爷[zú yé]一族中的长辈。 
- 族昆弟[zú kūn dì]1.亦作“族晜弟”。 2.同高祖的兄弟。亦泛称同族同辈之人。 
- 族生[zú shēng]丛生。 
- 族夷[zú yí]族灭。 
- 族姓[zú xìng]1.指同姓的亲族。 2.指家族姓氏。 3.指世族大姓。 
- 族祖父母[zú zǔ fù mǔ]族祖父与族祖母。 
- 族蠡[zú lí]见“族絫”。 
- 族灭[zú miè]谓一人犯罪﹐整个家族﹑亲属被诛灭。 
- 族举[zú jǔ]并举。 
- 族师[zú shī]周代官名。地官之属。百家之长。《周礼.地官》有“族师”﹐“各掌其族之戒令政事。”郑玄注引郑司农曰:“百家为族。” 
族[zú]字在结尾的词语
- 苗族[miáo zú]分布于贵州、湖南、云南等地的少数民族。约738.4万人(1990年)。讲苗语,有文字。通用汉语文。信仰多神,崇拜自然,少部分信基督教。善于刺绣、蜡染。传统节日有苗年、四月八、龙船节、花山节、芦苼节等。主要从事农林业。 
- 赐族[cì zú]犹赐氏。 
- 伦族[lún zú]所属之族。 
- 冠族[guàn zú]显贵的豪门世族。 
- 房族[fáng zú]同支宗亲的总称。 
- 胄族[zhòu zú]著名的世族。 
- 私族[sī zú]宗族。 
- 母族[mǔ zú]母家之亲族。汉班固《白虎通.宗族》:“母族三者:母之父母,一族也;母之昆弟,二族也;母昆弟子,三族也。”一说,“母族三:母之父姓为一族;母之母姓为一族;母女昆弟适人者与其子为一族。”见清夏炘《学礼管释》卷十一。 
- 词族[cí zú]在单一语言中的一组同源词。如:所属的词族。 
- 鄂温克族[è wēn kè zú]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内蒙古和黑龙江。 
- 瑶族[yáo zú]分布于广西、湖南、云南、广东、贵州、江西等地的少数民族。约213.7万人(1990年)。用瑶语,无文字。通用汉文。信奉道教,崇拜多神。民间流行以石碑约法自律的习俗。传统节日有达努节等。主要从事农业,兼事林业。 主要居住在中国西南部、泰国北部、老挝和北部湾等地山区的一个民族 
- 撒尼族[sā ní zú]云南路南﹑泸西﹑弥勒﹑昆明等地部分彝族的自称。 
- 盛族[shèng zú]豪门大族。 
- 赫哲族[hè zhé zú]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黑龙江。 
- 德昂族[dé áng zú]分布于云南的少数民族。曾称“崩龙”族。1985年9月改今称。约1.5万人(1990年)。用德昂语,无文字。有文身习俗。信小乘佛教。主要从事农业,善种茶。 
- 少数民族[shǎo shù mín zú]指多民族国家内人口居于少数的民族,也有指外来移民的。在中国,有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壮、布依、朝鲜、满、侗、瑶、白、土家、哈尼、哈萨克、傣、黎、傈僳、佤、畲、高山、拉祜、水、东乡、纳西、景颇、柯尔克孜、土、达斡尔、仫佬、羌、布朗、撒拉、毛南、仡佬、锡伯、阿昌、普米、塔吉克、怒、乌孜别克、俄罗斯、鄂温克、德昂、保安、裕固、京、塔塔尔、独龙、鄂伦春、赫哲、门巴、珞巴、基诺等55个少数民族,人口约9132万(1990年),占全国总人口8%。分布呈大杂居、小聚居格局。多有本民族语言文字,部分通用汉语文。宗 
- 旧族[jiù zú]指旧时曾有一定社会政治地位的家族。 
- 室族[shì zú]犹家族。 
- 都啰啰族[dōu luō luō zú]古鞑靼族的部族名。 
- 忌族[jì zú]犹败类。 
- 显族[xiǎn zú]有声望的世家大族。 
- 小族[xiǎo zú]寒微之族。 
- 贯族[guàn zú]冠族;望族。贯,用同“冠”。 
- 仡佬族[gē lǎo zú]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唐宋史书中写作“葛僚”﹑“仡僚”﹑“佶僚”﹑“革老”﹑“仡佬”等,统称为“僚”。散居在贵州﹑广西﹑云南等地。约43.8万人(1990年)。语言属汉藏语系,用仡佬语,无文字,通用汉语和当地人数较多的少数民族语言。信仰原始宗教。历史上长于铸造青铜器,精于纺织。传统节日有仡佬年、吃新节。主要从事农业。 
- 副族[fù zú]完全由长周期元素构成的族。周期表纵行中共有七个副族,分别用ⅰb、ⅱb……表示。从ⅰb到ⅶb依次称铜族、锌族、钪族、钛族、钒族、铬族和锰族。副族元素都是金属元素。 
- 土家族[tǔ jiā zú]分布于湖南、湖北、四川、重庆等地的少数民族。约572.5万人(1990年)。用土家语,无文字。通用汉语文。信仰多神,崇拜祖先。擅长编织土花铺盖(织锦)。喜跳摆手舞。传统节日有族年等。主要从事农业。 
- 彝族[yí zú]分布于四川、云南等地的少数民族。约657.9万人(1990年)。用彝语、彝文。创制中国最早历法--彝族太阳历。信仰多神,崇拜祖先。传统节日有彝年、火把节、密枝节。主要从事农业,兼事畜牧。 
- 鼎族[dǐng zú]豪门贵族。 豪门贵族君当结媛鼎族,以奉蒸尝。——白行简《李娃传》 
- 五族[wǔ zú]1.指族诛本人﹑两弟及两妻家。 2.谓五服(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内的亲族。 3.辛亥革命后曾称汉﹑满﹑蒙﹑回﹑藏五个民族为“五族”。 
- 乱族[luàn zú]1.指家族内部的淫乱。 2.搞乱亲族关系。 
- 高棉族[gāo mián zú]亚洲柬埔寨的土著民族,以他们的建筑成就闻名于世。 亚洲柬埔寨的土著民族,以他们的建筑成就闻名于世 
- 壳族[ké zú]指贝类、介类等有壳动物。 
- 甲族[jiǎ zú]1.指世家大族。 2.指甲壳动物。参见“甲殻动物”。 
- 灭族[miè zú]古代酷刑。一人犯死罪而连及其父母妻子等整个家族被杀。 一人犯罪,诛灭全族此何进之谋也;我等不先下手,皆灭族矣。——《三国演义》 
- 黑鼠族[hēi shǔ zú]契丹的一个种族。 
- 疏族[shū zú]远族;远亲。 
- 夷族[yí zú]诛灭宗族。中国古代的一种酷刑。其株连范围﹐历代不一。秦汉有夷三族罪﹐封建社会后期有所谓夷九族﹐并及伯叔等旁系血亲。见《唐律疏义》﹑《通典.刑制》﹑《明律》。 
- 通族[tōng zú]同姓的人互认为同族。 
- 宗族[zōng zú]谓同宗同族之人。 
- 游牧民族[yóu mù mín zú]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方式的民族。 
- 夷三族[yí sān zú]对于三族的说法,亦有不同。 有说,父母、兄弟、妻子是三族;另说,则以父、母、妻为三族。亦有以父、子、孙为三族的说法。 
- 分族[fēn zú]小宗之族。 
- 官族[guān zú]1.谓以先世有功之官名为族姓,如司马氏﹑司空氏﹑司徒氏之类。 2.官宦世家。 
- 云族[yún zú]1.云层。 2.犹云集。 
- 银丝族[yín sī zú]对老年人群体的一种含有敬意的说法。 对老年人群体的一种含有敬意的说法 
- 蒙古族[měng gǔ zú]我国少数民族之一。约480.2万人(1990年)。分布在内蒙古和辽宁﹑吉林﹑新疆﹑黑龙江﹑青海﹑河北﹑河南﹑甘肃等省区。善于赛马、射箭、摔跤等体育竞技。多以马头琴伴奏弹唱舞蹈。传统节日有那达慕大会。主要从事农牧业。正史始见于《旧唐书.北狄传》,称“蒙兀室韦”。13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其后,忽必烈建立元朝(公元1271-1368年)。1947年建立了内蒙古自治区。建国后,又相继建立了自治州﹑联合自治州﹑自治县。 
- 阴族[yīn zú]水族。 
- 纳西族[nà xī zú]分布于云南等地的少数民族。约27.8万人(1990年)。用纳西语。曾用象形东巴文字和音节哥巴文字,现通用汉文。信东巴教。古代纳西族百科全书《东巴经》有重要文化价值。主要从事农业,兼事畜牧业。 
- 主族[zhǔ zú]由短周期元素和长周期元素共同构成的族。周期表纵行中共有七个主族,分别用ⅰa、ⅱa……表示。从ⅰa到ⅶa依次称碱金属、碱土金属、硼族、碳族、氮族、氧族和卤族。同一主族元素化学性质相似,而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 犷族[guǎng zú]野蛮的民族。 
- 同族[tóng zú]1.同一宗族。亦指同族之人。 2.同一种类。 
- 水族[shuǐ zú]分布于贵州的少数民族。约34.7万人(1990年)。用水语。曾有古老文字“水书”,通用汉文。信奉万物有灵。喜跳铜鼓舞、芦笙舞。传统节日有端节等。主要从事农业。 
- 西京七族[xī jīng qī zú]西汉皇后的七个家族。指吕氏﹑霍氏﹑上官氏﹑丁氏﹑赵氏﹑傅氏﹑王氏。晋庾亮《让中书监表》:“向使西京七族,东京六姓,皆非姻党,各以平进,纵不悉金,决不尽败。”一说,指吕氏﹑窦氏﹑卫氏﹑上官氏﹑霍氏﹑许氏﹑王氏。 
- 类族[lèi zú]1.犹类聚。因同类而相族聚。 2.指类属。同类同属。 
- 畬族[shē zú]中国少数民族之一。自称“山客”,古称“輋人”或“畬民”。人口36.8万(1982年),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五省八十多个县(市)的部分山区,以福建﹑浙江两省为最多。通用汉语。主要从事农业。 
- 民族[mín zú]具有共同语言、地域、经济生活及其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共同体。是人们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如原始民族、古代民族、近代民族、现代民族。习惯上指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们共同体,如中华民族、阿拉伯民族等。 
- 普米族[pǔ mǐ zú]分布于云南等地的少数民族。约3万人(1990年)。用普米语。曾用丁巴文,现通用汉文、藏文。信仰原始宗教。传统节日有火把节、大年节、转山节等。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 
- 维族[wéi zú]维吾尔族的简称。详“维吾尔族”。 
- 亲族[qīn zú]指家属及同宗族的人。 同一家族的成员 
- 傣族[dǎi zú]分布于云南等地的少数民族。约102.5万人(1990年)。用傣语,有文字。信小乘佛教。有本族的数学、天文、历法、医药。存有五百部左右长篇叙事诗。流行民间曲艺“赞哈”。传统节日有泼水节。主要从事农业,善种水稻。 
- 大族[dà zú]人口多﹑分支繁的豪门家族。 
- 锡伯族[xī bó zú]分布于新疆、辽宁、吉林等地的少数民族。约17.3万人(1990年)。用锡伯语,有文字。部分人通维吾尔、汉、满语文。信萨满教、藏传佛教。传统节日有四一八节等。主要从事农业。 
- 怒族[nù zú]分布于云南的少数民族。约2.7万人(1990年)。用怒语。无文字,多用汉文。崇拜自然和神灵。主要从事农业。 
- 姻族[yīn zú]1.亦作“婣族”。 2.有姻亲关系的各家族或其成员。 
- 宦族[huàn zú]谓官宦之家。常指世代为官入仕者。 
- 诛族[zhū zú]诛戮﹑族灭。 
- 贱族[jiàn zú]卑贱的门族或种族。 
- 丑族[chǒu zú]犹丑类。指坏人﹑恶人。 
- 华族[huá zú]高门贵族。 
- 东乡族[dōng xiāng zú]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甘肃。 
- 阿昌族[ā chāng zú]分布于云南的少数民族。约2.8万人(1990年)。讲阿昌语,无文字。通用汉、傣语文。多信小乘佛教。自制质地坚韧的“户撒刀”畅销境内外。主要从事农业,善种水稻。 居住在云南省西南部陇川、梁河和临近的潞西、龙陵等县的一个少数民族 
- 上班族[shàng bān zú]指在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的人,因为这些人需按时上下班,所以叫上班族。 
- 羽族[yǔ zú]指鸟类。 
- 遗族[yí zú]1.旧指名门望族的后代。 2.泛指后代;子孙。 3.死者的家族。 4.指未经捕捞利用的水族生物。 
- 哈尼族[hā ní zú]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云南。 
- 王族[wáng zú]国王的同族。 
- 氏族[shì zú]又称“氏族公社”。原始社会中以血缘关系联结起来的基本的社会经济单位。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初为母系氏族,新石器时代末期起过渡到父系氏族。氏族内禁止通婚,实行族外婚,生产资料公有,集体生产,平均分配,没有剥削,没有阶级,公共事务由推举产生的氏族首领管理,重大问题由氏族成员会议决定。随生产力提高,出现私有制和阶级,氏族制度解体。 
- 蒙族[měng zú]蒙古族的简称。 
- 土族[tǔ zú]分布于青海、甘肃等地的少数民族。约19.3万人(1990年)。用土语,有文字,通用汉文、藏文。信藏传佛教。喝酥油奶茶。精养良马,骑术高超。传统节日有擂台会、丹麻戏会、“纳顿”(庆丰收会)。主要从事农业。 
- 帐族[zhàng zú]古时我国北部和西北部少数民族的部属。 
- 贵族[guì zú]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以及现代君主国家里统治阶级的上层,享有特权。 
- 合族[hé zú]1.聚集全族的人。 2.全族,全族的人。 3.犹联宗。谓同姓而非一族的人联合为一族。 
- 鳞宗介族[lín zōng jiè zú]泛指鳞介类水生动物。 
- 高山族[gāo shān zú]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台湾省。 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台湾、福建省 
- 世族[shì zú]世代做官的大家族:夫人本宗,世族之后|世族贵家,其子孙鲜有贤者。 
- 皇族[huáng zú]皇帝的家族。 帝王的家族 
- 撒拉族[sā lā zú]分布于青海、甘肃等地的少数民族。约8.8万人(1990年)。用撒拉语。无文字,通用汉语文。信伊斯兰教。喜唱撒拉曲、“花儿”,流行四人“骆驼舞”。主要从事农业,园艺业较发达。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青海和甘肃 
- 京族[jīng zú]①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广西。②越南人数最多的民族。 
- 非族[fēi zú]非同族之人。 
- 壮族[zhuàng zú]分布于广西、云南、广东、贵州等地的少数民族。约1555.6万人(1990年)。曾称“僮族”,1965年改现名。用壮语。原有方块壮字,现推行拼音壮文。信仰多神,流传道教。铸造和使用铜鼓的历史悠久,擅长壮锦刺绣。陶瓷工艺和“干栏”建筑颇为著名。盛行歌圩。传统节日有牛王节、三月三。主要从事农业。 
- 细族[xì zú]寒族。 
- 零族[líng zú]过去认为化合价为零的一族元素,包括氦、氖、氩、氪、氙、氡等。 过去认为化合价为零的一族元素,包括氦、氖、氩、氪、氙、氡等 
- 追星族[zhuī xīng zú]对影星、歌星、球星等极度崇拜迷恋的一类人(多为青少年)。 
- 僮族[zhuàng zú]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广西﹑云南﹑广东等省。1965年改“僮族”为“壮族”。 
- 婚族[hūn zú]有婚姻关系的家族。 
- 工薪族[gōng xīn zú]工薪阶层。 
- 单身贵族[dān shēn guì zú]指独身的成年人(多指比较年轻而且各方面条件比较优越的)。 
- 十族[shí zú]明 燕王 朱棣 夺取 建文帝 政权后,命 方孝孺 起草即位诏书。 
- 语族[yǔ zú]依谱系分类法分出的比语系小比语支大的语言系属。如印欧语系可以分成印度﹑伊朗﹑斯拉夫﹑日耳曼﹑罗马等语族。 
- 大家族[dà jiā zú]连结紧密、家谱清楚并拥有许多著名的、才能出众或富有成就的亲属的一族人。 连结紧密、家谱清楚并拥有许多著名的、才能出众或富有成就的亲属的一族人供养所有近亲远亲的整个大家族 
- 汉民族[hàn mín zú]即汉族。参见“汉族”。 
- 逆族[nì zú]逆党。 
- 毛南族[máo nán zú]分布于广西的少数民族。约7.2万人(1990年)。用毛南语,无文字。多兼通壮、汉语和汉文。崇拜多神。擅长竹编、木雕、石刻等手工艺。传统节日有分龙节。主要从事农业,善种水稻。 
- 九族[jiǔ zú]1.指自己前辈的父、祖父、曾祖、高祖和自己下辈的子、孙、曾孙、玄孙。 
- 国族[guó zú]1.帝王的宗族和宾客。 2.国家民族。 
- 毛族[máo zú]指兽类。 
- 近族[jìn zú]血统关系较近的宗族。 
- 微族[wēi zú]卑微的家族。 
- 黎族[lí zú]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海南。 
- 珞巴族[luò bā zú]分布于西藏的少数民族。约2320人(1990年)。用珞巴语,无文字。部分人通藏文。信仰原始宗教。擅长射箭。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牧猎业。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西藏 
- 汉族[hàn zú]我国人数最多的民族,分布在全国各地。 中国人数最多的民族,分布在全国各地 
- 毛难族[máo nán zú]我国少数民族之一。毛南族的旧称。参见“毛南族”。 
- 崩龙族[bēng lóng zú]德昂族的旧称。 
- 收族[shōu zú]1.谓以上下尊卑﹑亲疏远近之序团结族人。 2.收捕罪犯的家族。 
- 畲族[shē zú]居住在中国浙江省和福建省之间的内地边界山区的民族。 居住在中国浙江省和福建省之间的内地边界山区的民族 
- 十六族[shí liù zú]指古代传说的高阳氏的后代八恺和高辛氏的后代八元,为舜向尧推荐的十六个贤臣。因其各有大功,皆赐氏族,故称。也称十六相。 
- 邦族[bāng zú]1.邦国宗族。 2.籍贯姓氏。 
- 堂族[táng zú]同宗而非嫡系的亲族。 
- 异族[yì zú]1.异姓。亦指异姓之人。 2.指不同于人类的禽兽草木等。 3.外民族;外国。 
- 部族[bù zú]①中国历史上对聚居的部落和氏族的简称或合称。②一般指还处于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时期的民族。不以血缘为联系,而以地域为联系并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其内部已出现阶级对立及剥削现象。 居住的部落氏族 
- 布朗族[bù lǎng zú]分布于云南的少数民族。约8.2万人(1990年)。用布朗语,无文字。多信小乘佛教。主要从事农业,善种茶。 
- 邑族[yì zú]封地和宗族。 
- 素族[sù zú]1.犹寒门。与世族豪门相对。 2.累代世族。 
- 昌族[chāng zú]使家族昌盛。 
- 清族[qīng zú]清廉的家世。 
- 血族[xuè zú]有血统关系的亲族。 构成同一血缘的一个整体的家族或种族 
- 八族[bā zú]指三国吴八大家族。 
- 鄂伦春族[è lún chūn zú]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内蒙古和黑龙江。 
- 群族[qún zú]1.指生存在一起的同类。 
- 令族[lìng zú]指名门世族。 
- 圮族[pǐ zú]1.毁害族类。 2.指衰败的旧家族。 
- 塔塔尔族[tǎ tǎ ěr zú]分布于新疆地区的少数民族。约5060人(1990年)。用塔塔尔语,有文字。通用维吾尔、哈萨克语文。信伊斯兰教。能歌善舞。民族传统节日有“撒班节”(犁头节)。主要从事商业。 
- 名族[míng zú]1.犹名姓。 2.名门望族。 
- 顇族[cuì zú]贫贱之族。 
- 白族[bái zú]分布于云南等地的少数民族。约159.8万人(1990年)。用白语。曾用汉字标记白语,现通用汉文。信佛教,崇拜“本主”。木雕、石刻工艺精湛。有“吹吹腔”和“大本曲”等传统艺术。传统节日有火把节、三月街等。主要从事农业,善养鱼畜。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 
- 满族[mǎn zú]分布于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等地的少数民族。约984.7万人(1990年)。曾用满语文,通用汉语文。信奉祖先崇拜、萨满教和佛教。旗袍是清代满族妇女的传统服装。重礼节,善骑射,好歌舞,爱曲艺。主要从事农业、工业。 
- 豪族[háo zú]指有钱有势的家族。 旧时指势力强大的家族 
- 保安族[bǎo ān zú]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甘肃。 
- 卤族[lǔ zú]即卤素。参见“卤素”。 卤素 
- 士族[shì zú]又称“世族”。东汉后期在地主阶级中逐渐形成的大姓豪族。在政治、经济各方面享有特权。士族势力在南北朝时最盛,至唐末消亡。 
- 认族[rèn zú]谓同姓不宗而认成同族。 
- 百族[bǎi zú]1.百姓。 2.古代府史以下的吏役。 
- 巨族[jù zú]豪门大族。 
- 寒族[hán zú]1.寒微的家族。 2.谦称自己的家族。 
- 望族[wàng zú]旧指有声望的官僚、显贵等的家族:出身名门望族。 有名望、有地位的家族 王谢二氏,最为望族。——秦观《王俭论》名门望族 
- 海族[hǎi zú]海生生物的总称。 
- 妻族[qī zú]妻的娘家亲族。 
- 戚族[qī zú]亲族,外戚。 亲族;外戚 
- 景颇族[jǐng pō zú]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云南。 
- 公族[gōng zú]1.诸侯或君王的同族。 2.指公族大夫。 
- 七族[qī zú]1.亲族的统称。 2.指西汉时七个以外戚关系把持朝政的家族。 
- 黄族[huáng zú]1.指黄种人。 2.指汉族。 
- 四大家族[sì dà jiā zú]即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果夫陈立夫四大家族。国民党官僚资产阶级的代表。1927年国民党政府成立后,四大家族即开始与美英等帝国主义和本国地主阶级相勾结,利用反动政权,掠夺人民财富,垄断全国经济命脉,形成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成为蒋介石政权的经济基础。其中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和中央信托局、邮政储金汇业局(通称“四行两局”)是四大家族官僚资本金融垄断的中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没收了四大家族的官僚资本,使之成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组成部分。 
- 三族[sān zú]1.有几种说法。 
- 门族[mén zú]1.宗族;家族。 2.犹门第。 
- 蛮族[mán zú]古代希腊人和罗马人对境外其他民族的蔑称。主要指欧洲北部的日耳曼人、克尔特人、斯拉夫人等。古代末期、中世纪初期入侵罗马帝国(或东罗马帝国)的“蛮族”主要是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 
- 拉祜族[lā hù zú]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云南。 
- 上族[shàng zú]犹望族。 
- 佧佤族[kǎ wǎ zú]佤族的旧称。详“佤族”。 佤族旧时称谓 
- 布依族[bù yī zú]分布于贵州的少数民族。约254.8万人(1990年)。讲布依语,有文字。大多通汉语文。信仰多神,崇拜祖先。多聚族而居,村寨依山傍水。传统节日有“六月六”、“七月半”、牛王节。主要从事农业,善种水稻。 
- 姓族[xìng zú]1.大族,望族。 2.姓氏家族。 
- 齿族[chǐ zú]语本《礼记.祭义》:“壹命齿于乡里,再命齿于族,三命不齿;族有七十者,弗敢先。”因用“齿族”表示族人相聚,以年龄大小为序。 
族[zú]字在中间的词语
- 民族乐队[mín zú lè duì]一般指由中国汉族乐器组成、借鉴西方音乐经验而逐渐形成的管弦乐队。由吹管乐器、打击乐器、拨弦乐器和弓弦乐器组成。主要乐器有笛、笙、唢呐、定音鼓、扬琴、柳琴、琵琶、中阮、大阮、高胡、二胡、中胡、大胡等。大型乐队人数可达七十人左右。 
- 土族语[tǔ zú yǔ]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十三世纪记录蒙古语的文献中出现的首辅音h(现代蒙古语已经失落),在土族语中主要是f〔f〕或h〔x〕。由于词的第一音节元音失落而形成了词首复辅音。汉语借词和藏语借词较多。 
- 民族英雄[mín zú yīng xióng]捍卫本民族的独立﹑自由和利益﹐对外来侵略者进行英勇顽强的斗争﹐作出贡献﹐令人钦敬的人。 
- 公族大夫[gōng zú dài fū]掌管公族及卿大夫子弟的官职。 
- 民族形式[mín zú xíng shì]适合于反映本民族的社会生活﹐符合本民族人民的欣赏习惯﹐具有本民族文化心理﹑品格﹑气质特点的艺术表现形式。 
- 种族革命[zhǒng zú gé mìng]即民族革命。 
- 种族主义[zhǒng zú zhǔ yì]剥削阶级用种族作为区分人类优劣标准的一种理论。认为种族有优劣之分,“高等种族”应统治“低等种族”。是种族歧视和种族压迫的根源,直接为殖民侵略和扩张政策服务。 
- 家族制度[jiā zú zhì dù]生产资料为家庭所有,法律﹑礼教以保护家庭为基础,一切由家长支配的制度。 
- 侗族大歌[dòng zú dà gē]侗族民歌的一种。侗语称“嘠老”或“嘠玛”,多在节日或招待宾客时演唱。有齐唱和多声部合唱两种形式。演唱时,一领众和。起头带有朗诵或戏剧性咏叹风格,中间乐句随歌词的吟诵进行,曲调悠扬婉转,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 民族融合[mín zú róng hé]世界各民族的民族差别逐渐消失,形成为一个共同的整体。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有把历史上一些民族(或其一部分)自然形成为一体的现象称为民族融合。 
- 水族馆[shuǐ zú guǎn]饲养和展出水生动、植物的场所。 饲养和展出水生动、植物的场所 
- 民族乡[mín zú xiāng]中国县以下的少数民族自治地区农村基层行政区域单位,相当于乡。 
- 错立族谈[cuò lì zú tán]离开本位﹐聚集在一起议论。立﹐通“位”。 
族[zú]字的成语
- 聚族而居[jù zú ér jū]聚:聚集;族:家族。同族人聚集一起居住。 
- 朋坐族诛[péng zuò zú zhū]坐:坐罪,判以罪名并给予惩罚;族:家族;诛:杀掉。有点朋友关系的人被判罪,整个家族都被杀掉。指株连治罪,残酷镇压。 
- 名门世族[míng mén shì zú]有名望的世家大族。 
- 高门大族[gāo mén dà zú]高门:显贵的家族;大族:声势煊赫的家族。高贵的、地位显要的家庭或有特权的家族。 
- 毁宗夷族[huǐ zōng yí zú]把同宗簇的人都杀死。 
- 折而族之[zhé ér zú zhī]推翻他,而且杀他的家族。 
- 名门旧族[míng mén jiù zú]名门:有声望的豪门。有声望的世族之家。 
- 名门大族[míng mén dà zú]名门:豪门。高贵的、地位显要的家庭或有特权的家族。 
- 簪缨世族[zān yīng shì zú]簪和缨,古时达官贵人的冠饰,用来把冠固着在头上。旧时指世代作官的人家。 
- 名门望族[míng mén wàng zú]名门:豪门。高贵的、地位显要的家庭或有特权的家族。 
- 高门巨族[gāo mén jù zú]高门:显贵的家族。高贵的、地位显要的家庭或有特权的家族。 
- 非我族类[fēi wǒ zú lèi]族类:同族的人。指不是跟自己一条心的人。 
- 望门贵族[wàng mén guì zú]望:声望;门:家族。有声望的豪门贵族。旧指富贵人家。 
- 方命圮族[fāng mìng pǐ zú]方命:不遵守命令;圮:毁坏;族:同族。不遵守命令,危害同族的人。也用来指民族的败类。 
- 簪缨之族[zān yīng zhī zú]簪缨:古时达官贵人的冠饰,借指宦官。旧时指世代作官的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