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
格相关字典
格[gé]字在结尾的词语
- 梅格[méi gé]梅花的品格。 
- 修辞格[xiū cí gé]指各种修辞方式,如比喻﹑对偶﹑排比等。 
- 悬格[xuán gé]公布标准﹑规章。 
- 战格[zhàn gé]1.即战栅。防御障碍物。 2.战斗。 
- 辘轳格[lù lu gé]即辘轳韵。 
- 无资格[wú zī gé]没有合法权利或从事某种活动所应具有的条件、身分等。 没有合法权利或从事某种活动所应具有的条件、身分等 
- 科目资格[kē mù zī gé]指科第年资。 
- 字格[zì gé]1.书写文字的格式。 2.词牌曲调关于填词制曲的字数的规定。 
- 磔格[zhé gé]1.象声词。风吹竹声。 2.象声词。鸟鸣声。 3.象声词。难懂的语声。 
- 创格[chuàng gé]新的风格或法式。清 赵翼《瓯北诗话·苏东坡诗》:“东坡 大气旋转,虽不屑屑於句法、字法中别求新奇,而笔力所到,自成创格。”清 冯桂芬《皖水迎师记》:“刺史復以多金啗洋商争愿承者,又与约船中得增灶治餐,驴马军械得入船,抵 皖 泊舟听行止,一一如我法,皆轮船创格,则刺史力也。”黄远庸《新闻日记·民国四年四月一日》:“又吾此后所谓新闻者,不必尽为朝章国故也。市井琐屑,街谈巷议,皆一一作新闻观,此在日报中实为创格。”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第四篇:“﹝《招魂》﹞句末俱用‘些’字,亦为创格。” 
- 呵格[hē gé]喝斥殴打。 
- 登格[dēng gé]符合规格;合乎法式。 
- 降格[jiàng gé]降低标准、身分等:降格以求。 降低标准、身份、等级等降格以求 
- 优格[yōu gé]1.宽大的规定。 2.优等。 
- 食格[shí gé]古时用作食具的一种木盘。 
- 募征格[mù zhēng gé]见“募格”。 
- 捍格[hàn gé]1.坚固。 2.犹扞格。谓相互抵触。 互相抵触,格格不入发然后禁,则捍格不胜。——《礼记.学记》 
- 失格[shī gé]1.不符合规定的格式和要求。 2.犹出格。谓超出了适当的范围﹑界限。 3.谓有失尊严﹑体面。 
- 逆格[nì gé]犹迎击。 
- 地格[dì gé]见“地阁”。 
- 标格[biāo gé]〈书〉品格;风格。 风范、品格 
- 卷帘格[juàn lián gé]灯谜谜格之一。谜底为三个字或三个字以上,须倒过来读以扣合谜面,如同帘子卷上又放下。例如,“三十比九”,打一成语,正读为“差之念一”,倒过来就是成语“一念之差”。再如,“优秀仓库管理员”,打一物理学学科名,正读为“理物能高”,倒过来为谜底“高能物理”。 
- 拒格[jù gé]抵抗;拒违。 
- 姿格[zī gé]仪容,风度。 
- 枕格[zhěn gé]卧于搒床上。指受酷刑。格,古时一种酷刑的刑具。 
- 挠格[náo gé]阻扰﹐抗拒。 
- 冷格[lěng gé]清高的品格。 
- 逾格[yú gé]1.亦作“踰格”。 2.犹破格。 
- 破格[pò gé]突破常规;不拘成法:当此邦家多难,有用的人材是应该破格录用的|他被破格提升为教授。 
- 表格[biǎo gé]按项目画成格子,分别填写文字或数字的书面材料。 
- 高格[gāo gé]1.高尚的人格,品格。 2.高超的格调。 3.象声词。鸟鸣声。 
- 小格[xiǎo gé]立体空间的分隔,如小室或小容器。 立体空间的分隔,如小室或小容器在荚壳的许多小格中可以找到种籽轮盘赌器中的小格 
- 合格[hé gé]符合标准:质量合格丨检查合格丨产品完全合格。 
- 骰子选格[tóu zǐ xuǎn gé]犹升官图之类的古代博戏用具。以掷骰子的点数多少,预卜官位的高低。 
- 常格[cháng gé]1.惯例;通例。 2.诗文﹑绘画﹑书法等艺术的习见的或平常的格调。 
- 废格[fèi gé]见“废阁”。 
- 小性格[xiǎo xìng gé]犹言小性儿。 
- 词格[cí gé]1.诗文的品格。 2.专指词的品格。 
- 浮动价格[fú dòng jià gé]在国家规定的基价和允许浮动的幅度之内,企业可以自行制定和调整的价格。是国家指导价格形式之一。浮动形式有:在国家规定的最高限价之下浮动;在国家规定的最低限价之上浮动;在国家规定的中准价上下一定幅度内浮动。 
- 拆字格[chāi zì gé]用拆字婉转达意的方式。 
- 固定价格[gù dìng jià gé]不变价格。 
- 杜格[dù gé]陷阱中的尖桩。古代的一种军事防御设施。 
- 赦格[shè gé]赦免条例。 
- 体格[tǐ gé]人体形态结构。包括生长发育水平,身体的整体指数与比例(体型),以及身体的姿态。可根据身高、体重、胸围、肩宽、骨盆宽度和皮下软组织等指标来评定。 人体的身材高矮、发育情况、外观或力量体格魁梧的人 
- 留司格[liú sī gé]唐朝的一种法规。唐代成文法典分律﹑令﹑格﹑式四类。“格”是朝廷临时对国家机关所颁行的各种单行指示,是“令”的补充。凡公布于天下的叫“散颁格”;留用于官署而不普遍颁行的叫“留司格”。 
- 中书格[zhōng shū gé]明代有中书舍人,掌书写诰敕等事。其书体一般端正而流于刻板,人谓之中书格。 
- 语格[yǔ gé]言语的格式。 
- 彩选格[cǎi xuǎn gé]即彩选。 
- 老格[lǎo gé]指诗文书画的苍老风格。 
- 松格[sōng gé]松树的风格。谓坚贞高洁的风格。 
- 可比价格[kě bǐ jià gé]不变价格。 
- 嵌字格[qiàn zì gé]旧时作诗或对联时,将几个特定的字(如人名﹑地名或其他成语)依次嵌在各句相同的位置上,谓之“嵌字格”。 
- 及格[jí gé](考试成绩)达到规定的最低标准。 考试或学科成绩达到规定标准 参加学位考试,及格了 
- 缚格[fù gé]捆绑拷打。 
- 意格[yì gé]指诗文的意境与格调。 
- 局格[jú gé]犹格局。 
- 诏格[zhào gé]诏令的格式。 
- 音格[yīn gé]指诗歌的格律。 
- 耻格[chǐ gé]知羞耻而归于正。语本《论语.为政》:“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邢昺疏:“民有愧耻而不犯礼且能自修而归正也。” 
- 窗格[chuāng gé]1.亦称“窗隔”。亦称“窗槅”。 2.窗上的格子。古时在上面糊纸或纱以挡风。亦指窗扇。 
- 恒格[héng gé]常规。 
- 立格[lì gé]1.订出标准。 2.确立格局。 
- 砚格[yàn gé]用以放置砚台的木格。 
- 不变价格[bù biàn jià gé]也称“可比价格”或“固定价格”。“现行价格”的对称。计划统计工作中用来计算一定时期内不同年份的商品价值指标而规定使用的某一固定期的价格。旨在消除价格变动的影响,便于比较各年之间的经济发展速度。如我国规定,1981-1990年期间,以1980年的实际价格为不变价格。 
- 出格[chū gé]①旧时表章或书信,为表示敬意,凡遇尊称,则另起一行,出格书写。②出众;不寻常。③不合常规;过分:闹得出格了。 
- 禁脔格[jìn luán gé]一种诗体格式的名称。 
- 化格[huà gé]感化。 
- 填格[tián gé]把必要的文字或数字填写到列有一定项目的表格或文件中。 
- 俗格[sú gé]世俗的情趣﹑格调。 
- 丽格[lì gé]美好的格调。 
- 中格[zhōng gé]中途搁置。 
- 韵格[yùn gé]1.气韵风格。 2.指音韵格律。 
- 破损格[pò sǔn gé]灯谜“拆字格”的一种。因谜底的字被拆得不完整,故名。 
- 条格[tiáo gé]1.条例,法规。 2.指拟定出条规。 
- 筠垫格[yún diàn gé]谜格的一种。谜底各字均为上下结构﹐须将其上下分拆后扣合谜面。如“掌握昼夜循环规律(猜《水浒传》诨名一)”﹐谜底为“智多星”﹐拆字后读成“知日夕﹑夕日生”切题。 
- 炼格[liàn gé]谓锤炼作品的风格。 
- 根格[gēn gé]排斥。 
- 律格[lǜ gé]1.指戒律。 2.格律。 
- 簪花格[zān huā gé]张彦远《法书要录》卷二载南朝梁袁昂《古今书评》:“卫恒书如插花美女﹐舞笑镜台。”后称书法娟秀工整者为簪花格。 
- 屏风格[píng fēng gé]见“屏风草”。 
- 双重人格[shuāng chóng rén gé]指一个人兼有的两种互相对立的品质。多用于贬义。 指一个人同时具有的两种对立的身分或品质(含贬义) 
- 鹿卢格[lù lú gé]唐人作诗用韵的一种格式。用韵为双出双入。 
- 志格[zhì gé]志向操守。 
- 出厂价格[chū chǎng jià gé]工矿企业向商业部门或其他生产单位出售商品的价格。是工业品进入流通领域的最初价格。由成本加工业利润和税金构成。是制定工业品批发与零售价格的基础。 
- 价格[jià gé]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如一件衣服卖五十元人民币,五十元就是衣服的价格。 
- 拗句格[niù jù gé]指格律诗中间两联中有不依常格的诗。 
- 充格[chōng gé]充满,遍及。格,至。 
- 昨儿格[zuó ér gé]见“昨儿个”。 
- 淈没格[gǔ méi gé]古代诗歌的一种风格。 
- 真格[zhēn gé]1.犹仙籍。 2.方言。犹真个。〈方〉∶实在的,当真的你别再装着玩儿啦,说真格的吧! 
- 停格[tíng gé]一种电影效果,指在一组画格上重复某一影像,制造出凝止的动作,使得影像持续有如一张静照。 
- 摽格[biāo gé]标格。指风格﹐风度。摽﹐通“标”。 
- 咭咭格格[jī jī gé gé]象声词。 
- 停年格[tíng nián gé]北魏崔亮所创的选官制度。不问贤愚,专以年资深浅为录用标准。 
- 考格[kǎo gé]1.核定应试人的等第。 2.谓考核官吏的治绩﹐以定升转。 
- 变态人格[biàn tài rén gé]含义与“人格障碍”相同。 
- 现行价格[xiàn xíng jià gé]“不变价格”的对称。报告期工业产品的出厂价格、商业的批发价格和零售价格等。统计中用以计算报告期产值或销售额等价值指标的实际水平。 
- 句格[jù gé]句子的格式。 
- 定格[dìng gé]①电影、电视片的活动画面突然停止在某一个画面上,叫做定格。②固定不变的格式;一定的规格:写小说并无定格。 
- 老资格[lǎo zī gé]具有基于年长的声誉或权威。 具有基于年长的声誉或权威老资格的外交家 
- 黄伞格[huáng sǎn gé]一种书信格式。在八行竖写的信纸上,每行都有颂扬或表示敬意的语句,这些语句都跳行抬头写,但每行都不写到底,只有中间一行写受信人的名号,比别行更加抬高一格,下面的字也多一些,一直写到底,矗立于两旁的短行当中,像旧时官吏仪仗中的一柄黄伞,故称。 
- 架架格格[jià jià gé gé]鸟鸣声。 
- 着格[zhe gé]规定的格式。 
- 新格[xīn gé]1.新法。 2.诗文的新格调。 
- 资格[zī gé]①经历、地位、身份等:老资格|出身资格|资格尚浅。②应具备的条件、身份等:具备资格|审查资格。③资质体格:资格清秀。 
- 尸格[shī gé]验尸单格。也称验状﹑尸单。 
- 晶格[jīng gé]晶体点阵。 晶体点阵 
- 摄提格[shè tí gé]岁阴名。古代岁星纪年法中的十二辰之一。相当于干支纪年法中的寅年。 
- 妙格[miào gé]高超的格调。 
- 国格[guó gé]指国家的体面或尊严(多体现在涉外活动中)。 作为一个国民应该具备的爱护国家、维护国家尊严的品格极个别的人甚至不顾国格、人格,干了一些不知羞耻的丑事 
- 简格[jiǎn gé]泛指盛放兵器的用具。简﹐盛弩矢的器具;格﹐放刀剑等的架子。 
- 捌格[bā gé]分解。 
- 才格[cái gé]才致风格。 
- 应格[yìng gé]合格,符合标准。 
- 影格[yǐng gé]初学毛笔字时衬在纸下供描摹的字样。 
- 久格[jiǔ gé]久已停止。 
- 拉法格[lā fǎ gé](1842—1911) 法国工人运动和国际工人运动的著名活动家,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朋友和学生,马克思次女的丈夫。 (1842—1911) 法国工人运动和国际工人运动的著名活动家,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朋友和学生,马克思次女的丈夫 
- 旧格[jiù gé]1.旧有的规章﹑条文。 2.原来的风格。 
- 骰子格[tóu zǐ gé]见“骰子选格”。 
- 物格[wù gé]谓事理得到穷究。 
- 铨格[quán gé]见“铨试格”。 
- 雅格[yǎ gé]高雅的格调。 
- 不格[bù gé]1.不至。 2.不可相斗。 
- 眼格[yǎn gé]犹眼界。 〈方〉∶眼界 
- 润格[rùn gé]旧指为人作诗文书画所定的报酬标准。 旧指为人做诗、做画等所定的报酬标准 
- 讳饰格[huì shì gé]修辞格的一种。说话时遇到有犯忌触讳的事物﹐不直说这种事物﹐而用其它话来回避掩盖或装饰美化﹐这种修辞手法叫做讳饰。 
- 募格[mù gé]1.亦作“募征格”。 2.募人从军﹑杀敌的赏格。 
- 棋格[qí gé]犹棋品。 
- 两重人格[liǎng chóng rén gé]指一个人兼有的两种互相对立的身份﹑品质或态度。含贬义。 
- 越格[yuè gé]越规;过分。 
- 跌宕格[diē dàng gé]诗的风格之一。以豪放潇洒不拘常格为其特点。 
- 架格[jià gé]架子,构架。 
- 感格[gǎn gé]谓感于此而达于彼。 
- 画格[huà gé]1.画的品格﹑格调。 2.电影拷贝中的一个画面。 
- 峻格[jùn gé]高超的格调。 
- 雪格[xuě gé]喻高洁的品格。 
- 升格[shēng gé]级别等升高:双方已将公使馆升格为大使馆。 
- 做格[zuò gé]摆架子。 
- 庸格[yōng gé]常例。 
- 鹤格[hè gé]古代博戏之具。 
- 规格[guī gé]①产品质量的标准,如一定的大小、轻重、精密度、性能等:产品合乎规格。②泛指规定的要求或条件:接待来宾的规格很高。 
- 空格[kòng gé]指文中缺字的空白处。或因表敬而空格书写。 
- 公格[gōng gé]官府簿册。 
- 魏司格[wèi sī gé]酒名。英语whisky的旧译,今译威士忌。 
- 木格[mù gé]1.泛指木制框格。 2.一种木制刑具。 
- 台格[tái gé]朝廷所设的赏格或颁布的法令。 
- 笔格[bǐ gé]1.笔架。 2.字画诗文的格调。 
- 葫芦格[hú lú gé]1.亦称“葫芦韵”。 2.作诗用韵的一种格式。 
- 丰格[fēng gé]风度格调。 
- 仙格[xiān gé]1.道家谓仙人的品级。 2.借喻清雅高洁的人品。 
- 篣格[páng gé]笞击。篣﹐通“搒”。 
- 迁格[qiān gé]提升官职的标准或规定。 
- 保护价格[bǎo hù jià gé]为保护生产者或消费者的利益,由国家制定一定限额(上限或下限)并确保其实现的价格。例如,为保护农民利益,对农产品规定最低收购保护价格,以补偿生产成本并有一定收益;对某些在边远地区销售的工业品(如食盐)规定最高限价,以保护边远地区消费者的利益。 
- 揆格[kuí gé]谓对客观事物的量度推究。 
- 比较价格[bǐ jiào jià gé]不变价格。 
- 变格[biàn gé]1.改变通常的样式或常规。 2.与通常不同的样式﹑规定。 指“格”的改变。“格”是某些语言中的一种表示名词、代词在句中与其他词的关系的语法范畴。一个词在句中由于功能和作用不同,词的语法形式也会有相应的改变 
- 理想人格[lǐ xiǎng rén gé]道德上的完美典型。是一定社会的道德要求和道德理想的最高体现。不同的时代和社会有不同的理想人格。如中国古代儒家提倡的“圣人”,明清之际黄宗羲、颜元等提倡的“豪杰”。无产阶级的理想人格是全面发展的、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共产主义新人。 
- 准格[zhǔn gé]犹言标准,规格。 
- 别格[bié gé]不同于常寻的规定。 
- 正格[zhèng gé]格律诗常用的格式。与偏格相对。如五言诗第二字仄入﹑七言诗第二字平入,谓之正格;反之,则谓之偏格。 
- 风格[fēng gé]①气度;作风:风格高ㄧ发扬助人为乐的高尚风格。②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流派或一个人的文艺作品所表现的主要的思想特点和艺术特点:艺术风格ㄧ民族风格。 
- 不了格[bù liǎo gé]窗棂样式的一种。又称柳叶格。 
- 复格[fù gé]双重斗栱。复,通“复”。 
- 衣格[yī gé]见“衣裳格子”。 
- 铨试格[quán shì gé]铨试的规章制度。 
- 调拨价格[tiáo bō jià gé]我国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或部门内部调拨物资进行结算的价格。 
- 抯格[zhā gé]犹攫取,掠夺。 
格[gé]字的成语
- 形格势禁[xíng gé shì jìn]格:阻碍;禁:制止。指受形势的阻碍或限制,事情难于进行。 格:受阻碍。受到形势的阻挡和限制,事情进行得不顺利 
- 摆老资格[bǎi lǎo zī gé]摆出自己具有基于年长的声誉或权威 
- 格杀勿论[gé shā wù lùn]格:打;格杀:打死;勿论:不论罪。指把拒捕、行凶或违反禁令的人当场打死而不以杀人论罪。 对顽抗拒捕或罪大恶极的犯人,按刑律规定,击杀致死不论及执行者的罪行 
- 破格录用[pò gé lù yòng]格:规格,标准;录用:任用。突破原来的标准任用人才。 
- 格格不纳[gé gé bù nà]指难以接受。 
- 格物穷理[gé wù qióng lǐ]穷究事物的道理。 
- 有耻且格[yǒu chǐ qiě gé]指人有知耻之心,则能自我检点而归于正道。 
- 破格提拔[pò gé tí bá]不遵常规选拔提升。 
- 扞格不通[hàn gé bù tōng]固执成见,不能变通。 
- 格不相入[gé bù xiāng rù]犹言格格不入。形容彼此不协调,不相容。 
- 格格不吐[gé gé bù tǔ]指有所格碍,不能尽情论述。 
- 训格之言[xùn gé zhī yán]指可以奉为行为准则的教诲之言。 
- 钩辀格磔[gōu zhōu gé zhé]鹧鸪的叫声。 
- 格格不入[gé gé bù rù]格格:阻碍,隔阂。形容彼此不协调,不相容。 相互抵触与他们的乡土生活格格不入历史前进到今天,只为一己私利的“理想”,只相信个人力量的乱闯,已经同我们的时代格格不入了。——王通讯《为中华腾飞立志成才》 
- 聊备一格[liáo bèi yī gé]姑且备为一种风格或格式。 
- 三等九格[sān děng jiǔ gé]犹三六九等。指等级和类别多,有种种差别。 
- 破格任用[pò gé rèn yòng]格:规格,标准。突破原来的标准任用人才。 
- 格高意远[gé gāo yì yuǎn]指文章的格调高雅,含意深远。 
- 降格相从[jiàng gé xiāng cóng]降:降低;格:规格,标准。指屈己从人。 
- 格物致知[gé wù zhì zhī]格:推究;致:求得。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 格其非心[gé qí fēi xīn]格:正;非:不正确。纠正错误、不正确的思想。 
- 不拘一格[bù jū yī gé]拘:限制;格:规格,方式。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或一个格局。不局限于一个规格、标准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不但体裁,风格,题材,表现手法可以鼓励勇于创新,甚至连主题,也可以是不拘一格的。——秦牧《艺海拾贝.“果王”的美号》 
- 独具一格[dú jù yī gé]单独有一种特别的风格、格调。 单独有一种特别的风格、格调 
- 格于成例[gé yú chéng lì]为传统的惯例所限制。表示不能达到目的。 
- 别具一格[bié jù yī gé]别:另外。另有一种独特的风格。 具有独特的风格、赋与一种独特的格调和个性的此人文笔别具一格 
- 降格以求[jiàng gé yǐ qiú]格:规格,标准。降低标准去寻求。 
格[gé]字在开头的词语
- 格斗[gé dòu]紧张激烈地搏斗。 搏斗他们之中约有二十人参加了这场邪恶的格斗警察与逃犯展开格斗 
- 格物[gé wù]〈书〉推究事物的道理:格物致知。 
- 格例[gé lì]规则条例。 
- 格种[gé zhǒng]方言。这种。 
- 格班[gé bān]方言。这班,这批。 
- 格眼[gé yǎn]标准规格的状纸。亦指状子。 
- 格泽[gé zé]星名。 
- 格祀[gé sì]古代祀求六气和顺的祭礼。 
- 格吧格吧[gé ba gé ba]象声词。 
- 格言[gé yán]含有劝戒和教育意义的话,一般较为精练,如‘满招损,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含有教育意义可为准则的字句盖闻盘于游田,《书》之所戒;鲁隐观鱼,《春秋》讥之;此 周孔之格言,二经之明义。——《三国志.崔琰传》 
- 格知[gé zhī]度知。 
- 格塞[gé sāi]阻塞,不通顺。 
- 格调[gé diào]①指不同作家或不同作品的艺术特点的综合表现:格调高稚。②〈书〉指人的风格或品格。 
- 格训[gé xùn]正确而至当的训示。 
- 格文[gé wén]犹公文,正式文件。 
- 格磴儿[gé dèng ér]方言。谓位置等次。 
- 格列历[gé liè lì]即“公历”。 
- 格致家[gé zhì jiā]清末指自然科学家。 
- 格楞楞[gé léng léng]象声词。 
- 格饵[gé ěr]牛肉的婉称。 
- 格蚤[gé zǎo]方言。跳蚤的别名。 
- 格尔尼卡[gé ěr ní kǎ]壁画。西班牙毕加索作于1937年。以当年4月26日德国法西斯空袭西班牙北部巴斯克重镇格尔尼卡为题材,描绘了该镇被夷为平地,无辜居民被杀害的惨状。作品采用象征性手法和单纯的黑、白、灰三色组成低沉的调子,渲染悲剧性的气氛。 
- 格校[gé xiào]校正。 
- 格是[gé shì]已是。 
- 格状[gé zhuàng]1.体格品貌。 2.诉讼中按规定程式写成的状子。 
- 格档[gé dàng]方言。秫秸梃子,去掉穗的高粱梃子。 
- 格谟[gé mó]犹格言。 
- 格拒[gé jù]抵抗格斗。 
- 格局[gé jú]结构和格式:经济迅速发展,不断打破旧格局,形成新格局ㄧ这篇文章写得很乱,简直不成个格局。 
- 格色[gé sè]见“格涩”。 
- 格林尼治[gé lín ní zhì]一译“格林威治”。在伦敦东南部、泰晤士河南岸。1675年设英国皇家天文台,1884年国际经度会议决定以经过此地的经线为本初子午线,并以此作为世界“时区”的起点。1953年天文台迁至赫斯特蒙苏,原址改为全国海洋博物馆、皇家海军学院等。 
- 格样[gé yàng]标准式样;模样。 
- 格仆[gé pú]强悍的奴仆。 
- 格心[gé xīn]1.归正之心。 2.谓匡正思想。 
- 格度[gé dù]1.品格气度。 2.规格形制。 
- 格尺[gé chǐ]标准。 
- 格议[gé yì]1.搁置的建议。 2.议论相悖。 
- 格沮[gé jǔ]阻止,阻挡。 
- 格末[gé mò]方言。这么,那么。 
- 格物院[gé wù yuàn]清末译词。指设置理﹑化﹑生物等理科学科的学堂。 
- 格林童话[gé lín tóng huà]童话集。德国格林兄弟(雅各布.格林和威廉.格林)编于1812-1815年。格林兄弟从1806年起,深入民间搜集传说和童话,后将这些材料整理、研究,合编成《儿童与家庭童话集》,俗称《格林童话》,共收童话二百十六篇。其中《灰姑娘》、《白雪公主》、《小红帽》、《勇敢的小裁缝》等,深受全世界儿童喜爱。 
- 格人[gé rén]至道之人;有识之人。 
- 格铮铮[gé zhēng zhēng]象声词。 
- 格子[gé zi]隔成的方形空栏或框子:打格子ㄧ格子布。 
- 格力[gé lì]诗文的格调﹑气势。 
- 格佞[gé nìng]破除谄媚阿谀。 
- 格扇[gé shàn]带空栏格子的门扇或窗扇。 
- 格斩[gé zhǎn]击杀。 
- 格碍[gé ài]阻碍,障碍。 
- 格外[gé wài]①副词,表示超过寻常:久别重逢,大家格外亲热ㄧ国庆节的天安门,显得格外庄严而美丽。②额外;另外:卡车装不下,格外找了一辆大车。 
- 格登登[gé dēng dēng]形容过得硬。 
- 格天[gé tiān]感通上天。语本《书.君奭》:“在昔成汤既受命,时则有若伊尹,格于皇天。” 
- 格别[gé bié]犹特别。 
- 格榻[gé tà]方桌。榻,几案。 
- 格纳库[gé nà kù]汽车房。英语garage的音义兼译。 
- 格孽[gé niè]方言。意谓争执,吵闹。 
- 格目[gé mù]谓表册。 
- 格论[gé lùn]精当的言论;至理名言。 
- 格拉[gé lā]象声词。 
- 格地地[gé dì dì]方言。颤抖,发抖的样子。 
- 格范[gé fàn]1.规范,榜样。 2.格调风范。 
- 格笔[gé bǐ]1.笔架。 2.谓搁笔,停止写作。 
- 格式[gé shi]一定的规格式样:公文格式ㄧ书信格式。 
- 格涩[gé sè]1.亦作“格色”。 2.方言。特殊,与众不同。 
- 格业[gé yè]品格功业。 
- 格兰[gé lán]见“格兰姆”。 
- 格支格支[gé zhī gé zhī]象声词。 
- 格不住[gé bù zhù]谓受不了,经不起。 
- 格套[gé tào]程式;固定的模式。 
- 格兰姆[gé lán mǔ]公制重量单位,今省译作“克”。 
- 格物大馆[gé wù dà guǎn]清末译词。指国家设的科学研究机构。 
- 格奸[gé jiān]至于奸恶。《书.尧典》:“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奸。”孔传:“言能以至孝和谐顽嚚昏傲,使进进以善自治,不至于奸恶。”一说,犹扞格。刘师培曰:“格奸二字为双声,即扞格二字之倒文也。《礼记.学记》云:则扞格不胜。注云:扞格,坚不可入之貌。《释文》曰:扞格不入也。扞格二字,倒文则为格奸。扞从干声,干格亦一声之转。不格奸者,犹言不扞格,言舜处家庭之间,无所障塞。即《论语》所谓在家必达也。若解为不至于奸,则失古语形容之旨矣。”见《古书疑义举例补》。 
- 格致[gé zhì]〈书〉‘格物致知’的略语。清朝末年西四学的人用它做物理、化学等科学的总称。 
- 格路[gé lù]格外不同,路数不大众。 
- 格老子[gé lǎo zi]方言。四川笑骂人的口头语。 
- 格虏[gé lǔ]强悍不驯的奴仆。 
- 格调说[gé diào shuō]明、清时代的一种诗论。明代前后七子论诗推崇盛唐,主张从格律声调上学习古人,提倡格调。清代诗人沈德潜继承其主张,并加上温柔敦厚的“诗教”内容。 
- 格手[gé shǒu]方言。硌手,谓手触着凸起的东西感觉难受。 
- 格愣[gé lèng]形容心骤然跳动。 
- 格格驳驳[gé gé bó bó]象声词。 
- 格杀[gé shā]1.击杀。 2.格斗拚杀。 拼斗杀死;击杀皆可格杀。——《后汉书.刘盆子传》。按,格为挌的错字。 
- 格凛凛[gé lǐn lǐn]颤抖的样子。或打哆嗦时发出的声音。 
- 格保[gé bǎo]降临保佑。《书.召诰》:“今相有殷,天迪格保,面稽天若,今时既坠厥命。”孔传:“言天道所以至于保安汤者,亦如禹。”孔颖达疏:“格,至也。”一说,犹嘉保。周秉钧易解:“格保,嘉保也。于省吾曰:‘格假古通,《中庸》释文:假,嘉也。’言观商代,天用嘉保之,勉力考求天意,今时已经失掉天命。” 
格[gé]字在中间的词语
- 小格式[xiǎo gé shì]喻小气。 
- 伯格长[bó gé cháng]1.亦作“伯落长”。 2.伯,通“陌”。格,通“落”。古代设置在街陌村落的督长。 
- 齐格楞峥[qí gé léng zhēng]方言。直挺挺。 
- 正格的[zhèng gé de]真实的;正经的。 
- 香格里拉[xiāng gé lǐ lā]世外桃园,人间乐园。来自小说《失落的地平线》中所描绘的一个乌托邦式的地方。 世外桃园,人间乐园。来自小说《失落的地平线》中所描绘的一个乌托邦式的地方 
- 有格致[yǒu gé zhì]1.亦作“有格制”。 2.犹得体。 
- 律令格式[lǜ lìng gé shì]唐代法律的表现形式。律是当代法典,规定罪名和刑罚;令是皇帝的命令,规定贵贱等级等重要制度;格是规定官吏的办事规则;式是规定官署通用的文件程式。律﹑令创始于秦代,格﹑式创始于东魏﹑西魏,至唐代四种并行。 
- 离格儿[lí gér](讲话或做事)不合公认的准则:你办的这事儿也太离格儿了。 
- 九宫格儿[jiǔ gōng gér]练习汉字书法用的方格纸,每个大格再用‘井’字形交叉的线分成九个小格。 
- 急迸格邦[jí bèng gé bāng]象声词。 
- 柜格之松[guì gé zhī sōng]木名。 
- 癞格谱[lài gé pǔ]方言。即癞蛤蟆。亦称“癞?”﹑“癞?格博”﹑“癞猴子”。 
- 本格拉[běn gé lā]安哥拉重要港市。人口15.5万(1983年)。渔港。工商业中心。有制糖、粮食和水产加工等工业。矿石和农产品输出港。 
- 衣裳格子[yī shang gé zi]存放衣物的框格家具。 
- 巴格达[bā gé dá]伊拉克首都。人口450万(1995年)。公元762年被定为阿拉伯帝国都城,9世纪曾为伊斯兰教中心。1921年成为首都。全国最大工业中心,有炼油、钢铁、水泥等工业。中东重要国际航空站。多清真寺。城南有巴比伦古城遗址,游览业兴盛。 
- 启罗格兰[qǐ luó gé lán]即公斤。 
- 律格诗[lǜ gé shī]律诗和格诗的合称。中唐人分乐府歌行以外的诗为律诗和格诗两类,如白居易自己把《长庆集》以后写的绝句﹑五律﹑七律及排律等近体诗称为律诗,五﹑七言古体诗称为格诗。 
- 叶格戏[yè gé xì]即叶子戏。 
- 江格尔[jiāng gé ěr]蒙古族卫拉特部英雄史诗。江格尔,蒙古语意为“圣主”或“强者”。叙述阿鲁宝木巴(蒙古语意为“北方的乐园”)地方以江格尔为首的十二名英雄率六千勇士,抗击入侵之敌,收服众多部落,建立起强盛国家的故事。语言优美,风格粗犷,具有蒙古族说唱艺术的特点。 
- 真格的[zhēn gé de]方言。实在的﹐当真的。 
- 有格制[yǒu gé zhì]见“有格致”。 
- 填格子[tián gé zi]爬格子,对写作工作的戏称。 爬格子,对写作工作的戏称 
- 人格美[rén gé měi]人的品格、品德的美。心灵美的重要方面。标志着人在自我修养和自我完善方面达到的高度。体现出一个人良好的道德意识和社会行为习惯。 
- 半格诗[bàn gé shī]诗体的一种。指与今律相谐的歌行体,以别于纯粹的古风。唐白居易《长庆集》卷五一﹑五二﹑六三有格诗,卷六九为半格诗。宋陆游《古寿人至闻五郎颇有老态作长句自遣》诗:“点诵内篇庄叟语,长歌半格白公诗。”清赵执信《声调谱》引白居易《小阁闲坐》半格诗一首为例,分析某为古句,某为律句,某为齐梁,意在说明半格诗,乃半古半律,为齐梁体的别格。但汪立名《白香山诗集》“半格诗”注则认为格与律是相对而言,古体诗﹑乐府歌行,俱属格诗;半格诗是指此卷中,一半格诗,一半律诗,并非另有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