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
租相关字典
租[zū]字在开头的词语
- 租簿[zū bù]1.犹租赋。 2.旧时地主收地租的账本。 
- 租佃[zū diàn]土地﹑山林﹑水域占有者(主要是地主)把占有物出租给人使用而进行剥削。 土地所有者出租土地而由农民承佃 
- 租价[zū jià]出租的价格。 出租的价格 
- 租地[zū dì]租借耕种的一块土地。 租借耕种的一块土地 
- 租赕[zū dǎn]以纳税赎罪。 
- 租让[zū ràng]把土地、物品等出租给别的人或国家。如:租让制。 
- 租课[zū kè]犹赋税。 
- 租用[zū yòng]付给一定代价而使用别人的东西﹐用毕归还原主。 支付租金而使用 
- 租庸调[zū yōng tiáo]唐代对受田课丁征派的三种赋役的并称。导源于北魏到隋代的租﹑调﹑力役制度。凡丁男授田一顷﹐岁输粟二斛﹑稻三斛﹐谓之租;岁输绢二匹﹐绫﹑絁二丈﹐布加五之一﹐绵三两﹐麻三斤﹐非蚕乡则输银十四两﹐谓之调;役人力﹐岁二十日﹐闰加二日﹐不役者日纳绢三尺﹐谓之庸﹐有事而加役二十五日者免调﹐三十日租调皆免。唐开元末年均田制破坏﹐这种承袭北魏的赋役制度渐不适用;安史之乱后﹐为两税法所代替。 
- 租饱[zū bǎo]用茅包裹的肉。 
- 租约[zū yuē]确定租赁关系的契约。 确定租赁关系的契约 
- 租运[zū yùn]租赋运输。 
- 租贡[zū gòng]租税。 
- 租委[zū wěi]输纳的田赋。 
- 租房[zū fáng]由一个承租人或家庭租用的一个单间或一套房间。 由一个承租人或家庭租用的一个单间或一套房间 
- 租界[zū jiè]帝国主义国家强迫旧中国在通商口岸划出一块作为外侨居留和经商的地盘。鸦片战争后,英国通过《上海租地章程》取得第一个租界;其他国家也先后在中国划界租地,筑路建屋,并实行殖民地制度,使租界变成“国中之国”,成为它们进行侵略的活动据点。租界有一国管理的(如汉口英租界),也有多国共管的(如上海公共租界,由英美共管)。新中国成立后,租界制度被取消。 
- 租责[zū zé]所欠赋税。 
- 租秩[zū zhì]犹租奉。 
- 租刍[zū chú]犹田赋。 
- 租额[zū é]租税的数额。 
- 租入[zū rù]1.租税收入。 2.缴纳的赋税。 
- 租更[zū gēng]指田赋和践更的钱。 
- 租税[zū shuì]旧时国家征收田赋和各种税款的总称。 旧时田赋和各种税款的总称租税从何出。——唐. 杜甫《兵车行》 
- 租谷[zū gǔ]租米。 
- 租限[zū xiàn]旧时地主规定佃户交租的期限。旧中国苏州地区一般分为三限。每限十天左右﹐愈后则限期愈短。规定限期内交纳﹐可有折让﹐逾期交纳﹐就要加罚。但限期常在农作物尚未收获之前。逾限则催头﹑差役常拘押佃户﹐拷打逼租。 
- 租奉[zū fèng]作为俸禄的租谷收入。 
- 租钱[zū qián]1.作为租税收入的钱。 2.租金。 ∶租金 
- 租调[zū diào]租和调。古代的税制。 
- 租户[zū hù]租用房屋或物品的人。 
- 租布[zū bù]犹租调。 
- 租徭[zū yáo]租税与徭役。 
- 租船[zū chuán]旧时运送租粮的船。 由于出租金而获得船的使用权 
- 租借地[zū jiè dì]一国以租借名义在他国暂时取得使用﹑管理权的地区。租借地的所有权仍属于出租国﹐租借期满交还。 
- 租民[zū mín]纳税的人。 
- 租庸[zū yōng]古代交纳谷帛的税制。 
- 租赋[zū fù]租税。 
- 租车[zū chē]输纳租赋的车辆。 
- 租输[zū shū]上缴的田赋。 
- 租头[zū tóu]犹租金。 
租[zū]字在结尾的词语
- 田租[tián zū]1.即田赋。 2.佃农向地主交纳的租米。 
- 蠲租[juān zū]免除租税。 
- 实租[shí zū]实际地租。对虚租而言。 
- 力租[lì zū]旧时封建地租的形式之一。佃户租种地主的土地,按租约规定,每年无偿地为地主劳动一定时间,以此作为地租。是地租较早采用的形式。 
- 职租[zhí zū]宋代特称职分田的租赋。 
- 押租[yā zū]旧时租用土地﹑房屋或其他财物所付的保证金。在退租时应归还租用者。 租赁时支付的保证金 
- 酒租[jiǔ zū]酒税。 
- 免租[miǎn zū]免缴租税。 
- 赀租[zī zū]口赋和田赋。泛指赋税。 
- 屯租[tún zū]屯田所纳的赋税。 
- 庸租[yōng zū]指唐代赋役制度中的力庸和田租。 
- 栈租[zhàn zū]租借栈房的钱。 
- 召租[zhào zū]用招贴或告白招人租赁。 
- 湿租[shī zū]一种租赁方式,在租赁设备、交通工具等时,同时配备操纵、维修人员(跟‘干租’相对):中国民航向国际市场湿租大型客机。 
- 退租[tuì zū]地主把多收的租粮退还给农民。 
- 吃租[chī zū]以收取地租、房租等维持生活。如:吃租放债。 
- 典租[diǎn zū]承典他人的田地。 承佃他人的田地 
- 收租[shōu zū]原意是指收取租赁或租用某物的费用。 
- 悬租[xuán zū]长期拖欠的租赋。 
- 封租[fēng zū]古时封地民户上缴的田租。 
- 占租[zhàn zū]自报应纳的租税。 
- 干租[gān zū]一种租赁方式,在租赁设备、交通工具等时,不配备操纵、维修人员(跟“湿租”相对)。 
- 徵租[zhǐ zū]征收租税。 《北齐书·苏琼传》:“州计户徵租,復欲推其贷粟。”唐 韩愈《嗟哉董生行》:“爵禄不及门,门外惟有吏,日来徵租更索钱。”宋 陆游《野兴》诗之二:“敲门唯有徵租吏,好事元无送米僧。” 
- 钱租[qián zū]中国旧时封建地租的形式之一。地主凭借土地的所有权向租种土地的佃户收取,佃户以钱币交纳,故称。在旧中国这种地租形式不占主要地位。 以货币为支付地租的手段;货币地租的通称 
- 官租[guān zū]政府征收的租税。 
- 活租[huó zū]旧时地租的一种。地主出租土地,地租先不作规定,到庄稼成熟时,由地主视作物生长情况,再行议定双方应分成数。也称看租﹑勘租。 
- 上打租[shàng dǎ zū]1.预收田租。 2.引申为先付酬金后办事。 
- 包山租[bāo shān zū]解放前农村剥削形式之一。地主将占有的整个山地包租出去﹐承包者不论年成丰歉﹐都要按期交纳地租。 
- 催租[cuī zū]1.国家催缴土地税。 2.指向佃户催缴地租。 
- 月租[yuè zū]按月计算的租金。 
- 鱼租[yú zū]即鱼税。 
- 讨租[tǎo zū]催收租金。多指田租。 
- 食租[shí zū]1.享用所管辖地区或封邑的赋税。 2.指地主收取田租剥削农民而生活。 
- 地租[dì zū]土地所有者依靠土地所有权而取得的收入。封建地租是地主无偿占有的农民的剩余劳动甚至部分必要劳动,超经济强制是其存在的必要条件。资本主义地租是租佃资本家交给土地所有者的来自于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的一部分,体现两者共同剥削雇佣农业工人的关系。 佃户向土地出租者缴纳的税 
- 残租[cán zū]未纳完的田租。 
- 谷租[gǔ zū]中国旧时封建地租的形式之一。地主凭借土地的所有权,向租种土地的佃户收取,佃户以产品主要是谷物交纳,故称。在旧中国这种地租形式占主要地位。 指用谷物交纳的地租 
- 赐租[cì zū]谓蠲免赋税。 
- 义租[yì zū]封建时代向民间征收的额外租粮。 
- 顾租[gù zū]雇庸之值。 
- 卖租[mài zū]谓出卖收取地租的权利。 
- 转租[zhuǎn zū]把自己租来的东西租给别人。 把自己租来的东西短期租给别人本公寓暑期转租 
- 课租[kè zū]租税。 
- 运租[yùn zū]运送租税。 
- 邑租[yì zū]封地的租赋。 
- 封建地租[fēng jiàn dì zū]封建地主依靠土地所有权剥削农民的基本形式。在封建社会中,地主占有土地,以各种形式交给完全没有或很少有土地的农民耕种,并借助于超经济强制,收取地租,无偿占有农民的剩余劳动和一部分必要劳动。有三种基本形式:劳役地租、实物地租和货币地租。 
- 麦租[mài zū]麦收后,国家向农民征收的赋税。 
- 招租[zhāo zū]招人租赁。 指招人租赁房屋房屋招租 
- 承租[chéng zū]接受出租;租用:~人。~公房。 
- 市租[shì zū]指商业税。 
- 国租[guó zū]1.封地的田赋。 2.指官吏的职田所收租税。 
- 定租[dìng zū]旧中国封建地租的一种。地主在出租土地时,规定佃户每年应交的确定数额的地租。 旧时一种收地租的方法。数额固定的地租 
- 起租[qǐ zū]收租。 
租[zū]字在中间的词语
- 减租减息[jiǎn zū jiǎn xī]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实行的土地政策。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实行的土地政策 
- 逋租国[bū zū guó]古代我国西南部的一个小国名。 
- 公共租界[gōng gòng zū jiè]旧时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在我国大城市以租借名义强迫划定的共同管理的区域。 
租[zū]字的成语
- 衣租食税[yì zū shí shuì]租、税:田赋和各种税款的总称。依靠百姓缴纳的租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