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
策相关字典
策[cè]字在开头的词语
- 策度[cè dù]- 筹策;测度。
 
- 策略[cè lüè]- ①谋略;手段:讲究策略。②与“战略”相对。为实现战略任务而采取的手段。既有稳定性,又有较大的灵活性,随着客观形势的变化而变化。参见“战略②”。
 
- 策名[cè míng]- 1.“策名委质”之省。 2.谓科试及第。 3.谓报名参加科举考试。
 
- 策驭[cè yù]- 谋划掌握。
 
- 策对[cè duì]- 即对策。汉代士人应试时答皇帝有关政治﹑经济策问的文章﹐后代科举亦以此为取士的部分要求。
 
- 策勋[cè xūn]- 将功劳记在简策上:大飨将士,班劳策勋。
 
- 策数[cè shù]- 卜筮术数。
 
- 策虑[cè lǜ]- 犹计谋。
 
- 策立[cè lì]- 古代取得皇位或确立太子﹑皇后都须发布诏策文书﹐因谓取得皇位﹑确立太子等为“策立”。
 
- 策贼[cè zéi]- 谓根据迹象推测﹐查获盗贼。
 
- 策士[cè shì]- 1.本指战国时代游说诸侯的纵横之士﹐后泛指出计策﹑献谋略的人。 2.策试士人。 善于运用计谋的人;谋士
 
- 策杖[cè zhàng]- 拄杖:策杖而归|策杖入幽户。
 
- 策厉[cè lì]- 督促勉励。
 
- 策学[cè xué]- 科举时代供考生应付考试的短文集。
 
- 策踵[cè zhǒng]- 扶杖接踵而来。
 
- 策问[cè wèn]- 以经义或政事设问以试士。起于汉代,后科举考试多采用:亲临策问,选补郎吏。
 
- 策高驾[cè gāo jià]- 犹言策高足。高驾即上驾。
 
- 策应[cè yìng]- 相互呼应,协同配合作战:率师策应。
 
- 策蹇驴[cè jiǎn lǘ]- 乘跛足驴。喻工具不利﹐行动迟慢。
 
- 策题[cè tí]- 科举策试的试题。
 
- 策祝[cè zhù]- 1.亦作“筴祝”。 2.古代祭祀或求神时﹐以简册祝告鬼神。
 
- 策简[cè jiǎn]- 指簿册文书。
 
- 策告[cè gào]- 以简策相告。
 
- 策赠[cè zèng]- 以策书封赠官爵谥号。
 
- 策錣[cè zhuì]- 顶端锋利﹐能刺马的马鞭。
 
- 策括[cè kuò]- 宋代称士人为应付科举策试﹐将经史及时务主要内容编成的简括材料。
 
- 策谋[cè móu]- 1.计谋。 2.谋划。
 
- 策论[cè lùn]- 就当时政治问题加以论说﹐提出对策的文章。宋代以来各朝常用作科举试士的项目之一。 古时指议论当前政治问题、向朝廷献策的文章。清末科举废八股文,用策论代替
 
- 策效[cè xiào]- 谋划效力。
 
- 策画[cè huà]- 1.亦作“策划”。 2.谋划;计谋。
 
- 策文[cè wén]- 1.古代祭皇帝陵墓所用的哀策文。 2.策命文书。 3.策问文。
 
- 策望[cè wàng]- 策应﹐守望。
 
- 策套[cè tào]- 指科举时代﹐应试者断章取义﹐连缀史籍的片言只语编成的应付策问考试的材料。
 
- 策蹇[cè jiǎn]- 见“策蹇驴”。
 
- 策戒[cè jiè]- 天子策书上的警戒之言。
 
- 策策[cè cè]- 1.象声词。 2.悲戚貌。 3.犹筹策。
 
- 策檄[cè xí]- 策文檄文的统称。
 
- 策励[cè lì]- 督促鼓励:互相策励。
 
- 策进[cè jìn]- 1.筹划进行。 2.犹促进。
 
- 策罢[cè bà]- 犹策免。
 
- 策动[cè dòng]- 策划鼓动:策动叛乱|幕后策动。
 
- 策筮[cè shì]- 占卜。
 
- 策得[cè de]- 犹得计。计谋得以实现。
 
- 策籍[cè jí]- 1.亦作“筴籍”。 2.策﹐简策;籍﹐簿籍。记言记事的簿册文书。
 
- 策源地[cè yuán dì]- 战争﹑社会运动等策动﹑起源的地方。 策划与发源之地战争的策源地
 
- 策绥[cè suí]- 指驾车马之具。策﹐马鞭;绥﹐登车拉手之绳索。
 
- 策畧[cè lüè]- 见“策略”。
 
- 策官[cè guān]- 策封官爵。
 
- 策高足[cè gāo zú]- 谓乘上等快马疾驰。高足﹐汉代驿传设高足﹑中足﹑下足三等马匹﹐高足为上等。
 
- 策事[cè shì]- 古代一种游艺活动。参加者共同以某一事物为中心﹐叙说有关典实﹐比赛谁知道得多。
 
- 策目[cè mù]- 科举考试时﹐作策试用的题目。
 
- 策勉[cè miǎn]- 鞭策勉励。
 
- 策命[cè mìng]- 1.亦作“筴命”。 2.以策书封官授爵。
 
- 策反[cè fǎn]- 策动敌人倒戈:那次策反工作进行得很顺利。
 
- 策试[cè shì]- 古代以策问试士﹐因称对臣下或举子的考试为“策试”。
 
策[cè]字的成语
- 神机妙策[shén jī miào cè]- 神妙的计策。
 
- 乘坚策肥[chéng jiān cè féi]- 坚:坚固的车子;策:鞭打;肥:肥壮的马。坐牢固的车,驾肥壮的马。形容生活豪华。 乘坚车而策肥马。比喻富贵奢华
 
- 万世长策[wàn shì cháng cè]- 指长远的的策略或极好的计谋。
 
- 策名就列[cè míng jiù liè]- 书名于策,就位朝班。意指做官。
 
- 坐运筹策[zuò yùn chóu cè]- 指坐在连连帐内策划军事方略。
 
- 金石之策[jīn shí zhī cè]- 形容如同金、石一般经久而稳定的策略。
 
- 鞭驽策蹇[biān nú cè jiǎn]- 鞭打跑不快的马、驴。比喻自己能力低,但受到严格督促,勤奋不息。用作谦词。
 
- 万全之策[wàn quán zhī cè]- 策:计策、办法。极其周到的计谋、办法。 绝对周密稳妥的计策或办法
 
- 杖策窥园[zhàng cè kuī yuán]- 杖策:拄杖。扶着拐杖,也要去园中看看。指不读死书,而是要观察、了解社会。
 
- 策顽磨钝[cè wán mó dùn]- 鞭策愚顽,磨砺迟钝。极言勉力奋进。
 
- 运策决机[yùn cè jué jī]- 筹划情况,拟订作战策略。
 
- 算无遗策[suàn wú yí cè]- 算:计划;遗策:失算。形容策划精密准确,从来没有失算。
 
- 愚民政策[yú mín zhèng cè]- 愚民:使人民愚昧。使人民变愚蠢的政策。
 
- 庙胜之策[miào shèng zhī cè]- 庙:庙堂,指朝廷。朝廷制定的克敌制胜的谋略,
 
- 支策据梧[zhī cè jù wú]- 此指昭文弹琴、师旷持杖击节、惠子倚在梧桐树下辩论,三人的技艺几乎都算得上登峰造极,所以载誉于晚年。后形容用心劳神。
 
- 神谋妙策[shén móu miào cè]- 神妙莫测的计策。
 
- 画策设谋[huà cè shè móu]- 筹划办法,图谋计策。
 
- 策名委质[cè míng wěi zhì]- 用以指因仕宦而献身于朝廷之事。
 
- 神术妙策[shén shù miào cè]- 神妙莫测的计策。
 
- 不拔之策[bù bá zhī cè]- 不拔:牢固不可拔除,即不可动摇;策:计策。稳妥可靠的计策。
 
- 史策丹心[shǐ cè dān xīn]- 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 策马飞舆[cè mǎ fēi yú]- 指驾马车疾行。
 
- 磨铅策蹇[mó qiān cè jiǎn]- 磨钝刀,鞭蹇驴。比喻勉力而为。
 
- 发策决科[fā cè jué kē]- 策:策问;科:等第。拆阅策问题目,以决定录取。旧指应试取中。
 
- 策驽砺钝[cè nú lì dùn]- 驱策劣马,磨砺钝刀。指勉为其难,努力从事。驽,低能的马;钝,不锋利的刀。
 
- 舍策追羊[shě cè zhuī yáng]- 放下手中书本去寻找丢失的羊。比喻发生错误以后,设法补救。
 
- 献计献策[xiàn jì xiàn cè]- 主动为别人出谋划策。
 
- 朝夕之策[zhāo xī zhī cè]- 朝夕:一早一晚;策:计策。一早一晚的打算。形容只图眼前利益的计策。
 
- 凿龟数策[záo guī shǔ cè]- 凿龟:钻灼龟甲,看灼开的裂纹推测吉凶;数策:数蓍草的茎,从分组计数中判断吉凶。指古人用龟甲蓍草来卜筮吉凶。
 
- 运筹画策[yùn chóu huà cè]- 筹划情况,拟订作战策略。
 
- 决策千里[jué cè qiān lǐ]- 决定千里外战役的胜利,形容卓越的军事运筹才能。
 
- 束手无策[shù shǒu wú cè]- 策:办法。遇到问题,就象手被捆住一样,一点办法也没有。 困难时无可以渡过难关的办法,无计可施觉民对那许多人的束手无策感到失望。—— 巴金《秋》
 
- 群策群力[qún cè qún lì]- 群:大家,集体;策:谋划,主意。指发挥集体的作用,大家一起来想办法,贡献力量。 群众的智谋和力量 实赖同心同德之臣,亟合群策群力之助。——宋. 陈元晋《见郑参政启》
 
- 回筹转策[huí chóu zhuǎn cè]- 运筹决策。
 
- 计然之策[jì rán zhī cè]- 泛指生财致富之道。
 
- 出谋划策[chū móu huà cè]- 谋:计谋;划:筹划。制定计谋策略。指为人出主意。 即出主意,但有贬义在电话里替对方出谋划策
 
- 妙策神谋[miào cè shén móu]- 神妙莫测的计策。
 
策[cè]字在结尾的词语
- 蓍策[shī cè]- 用蓍草占卜。
 
- 云策[yún cè]- 策云﹐驭云。
 
- 墨策[mò cè]- 谓科举时用书面形式策对。
 
- 庙策[miào cè]- 指朝廷的谋略。
 
- 捶策[chuí cè]- 马鞭子。
 
- 挟策[jiā cè]- 1.手拿书本。喻勤奋读书。 2.胸怀计谋﹑建议。 3.持鞭,扬鞭。亦以喻奔走;行动。
 
- 谟策[mó cè]- 计谋策略。
 
- 棰策[chuí cè]- 鞭子。
 
- 檀公策[tán gōng cè]- 《宋书.檀道济传》载:檀道济足智多谋,随高祖北伐,为前锋,屡建战\,后因称征战计策为“檀公策”。
 
- 石策[shí cè]- 古代帝王封禅用的玉册。
 
- 谋策[móu cè]- 1.计策。 2.谋划。
 
- 朝策[cháo cè]- 朝廷的策书。
 
- 箠策[chuí cè]- 赶马的鞭杖。《淮南子·原道训》:“箠策繁用者,非致远之术也。”汉 王符《潜夫论·衰制》:“夫法令者,人君之衔轡箠策也,而民者,君之舆马也。”
 
- 顺策[shùn cè]- 指克敌制胜的策略。
 
- 首策[shǒu cè]- 首谋。
 
- 玅策[miào cè]- 高明的计策。
 
- 委策[wěi cè]- 指辞官不仕。策,策书,古代命官受爵的符信。
 
- 徽策[huī cè]- 策书的美称。
 
- 三十六策[sān shí liù cè]- 犹言三十六计。
 
- 中策[zhōng cè]- 中等的计策。 胜于下策但不及上策的计策或方法
 
- 诡策[guǐ cè]- 奇计。
 
- 游策[yóu cè]- 游人用的竹杖。借指漫游。
 
- 遏制政策[è zhì zhèng cè]- 以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手段来阻止敌对国家发展的外交政策。由美国外交官乔治.凯南在1946-1947年间提出,主张用这种政策来遏制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发展。
 
- 鞭策[biān cè]- 用鞭和策赶马。比喻督促:要经常鞭策自己,努力学习。
 
- 国策[guó cè]- 国家的基本政策。 国家执行较长时间,对国计民生有重大影响的基本政策全国各族人民的代表在这里共商国策。——《雄伟的人民大会堂》
 
- 鸿策[hóng cè]- 犹鸿文。
 
- 鹾策[cuó cè]- 对盐务的筹划。筴,同“策”。
 
- 赐策[cì cè]- 赐予策书。
 
- 运策[yùn cè]- 运用计谋。
 
- 玉策[yù cè]- 见“玉册”。
 
- 议策[yì cè]- 讨论谋划。
 
- 方策[fāng cè]- ①办法;策略:谋求对付的方策。②同“方册”。典籍。
 
- 黄策[huáng cè]- 即黄策子。
 
- 论策[lùn cè]- 犹策论。宋代以来各朝常用作科举考试的项目之一。
 
- 久策[jiǔ cè]- 长远的策略。
 
- 绥靖政策[suí jìng zhèng cè]- 又称“安抚政策”。以牺牲别国领土、主权和本国人民利益为条件,用纵容或退让等方式来求得侵略者妥协的政策。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英、法、美等国就以“中立”为名,纵容德、意的侵略扩张。1938年英、法又与德、意签订慕尼黑协定,使德、意法西斯日益猖狂,从而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
 
- 诏策[zhào cè]- 1.即诏书。 2.文体的一种。 3.封建社会科举取士的制度﹐即由皇帝亲自在殿廷主持考试﹐以录取人才。
 
- 进策[jìn cè]- 1.进呈书策;进献计策。 2.文体名。策之一种。指进呈帝王之策。
 
- 圣策[shèng cè]- 对皇帝谋略或策书的尊称。
 
- 试策[shì cè]- 古代考试取士的方法之一。有司就政事﹑经义等设问﹐令应试者作答。
 
- 时策[shí cè]- 合时的谋略﹑计策。
 
- 电策[diàn cè]- 闪电。闪电之光如鞭形﹐故名。
 
- 计策[jì cè]- 为对付某人或某种情势而预先安排的方法或策略。 计谋;策略用此计策制伏了他
 
- 关策[guān cè]- 陈说计策。
 
- 绕朝策[rào cháo cè]- 春秋晋大夫士会因事奔秦,为秦所用。晋人患秦之用士会,乃使魏寿馀伪以魏叛而入秦,诱士会返晋。计得逞,士会欲行,秦大夫绕朝赠之以策,曰:“子无谓秦无人,吾谋适不用也。”按,策有二义,一为策书,即简策之策;一为马檛,即鞭策之策。汉服虔主前一义,晋杜预主后一义。见《左传.文公十三年》杜预注﹑孔颖达疏。后以“绕朝策”喻指有先见的谋略。
 
- 天人策[tiān rén cè]- 1.指汉儒董仲舒对答武帝之策问。 2.泛指金殿对策。
 
- 铁靴政策[tiě xuē zhèng cè]- 强迫别人屈从的粗暴手段。 强迫别人屈从的粗暴手段
 
- 梵策[fàn cè]- 见“梵册”。
 
- 督策[dū cè]- 督促鞭策。
 
- 妙策[miào cè]- 非常高明的计谋、想法(智拟妙策)。
 
- 史策[shǐ cè]- 史册,史书。
 
- 朔策[shuò cè]- 古代历法用语。犹今之言朔望月。西汉初通行的历法规定朔策为29.53085日﹐嗣后趋精密﹐故有小异。
 
- 定策[dìng cè]- 1.亦作“定册”。古时尊立天子,书其事于简策,以告宗庙,因称大臣等谋立天子为“定策”。 2.决定方略或策略。 3.既定的政策方略。
 
- 竹策[zhú cè]- 竹杖。
 
- 骚策[sāo cè]- 指《离骚》和《战国策》。
 
- 大棒政策[dà bàng zhèng cè]- 又称“实力政策”。指用武力威胁别国的政策。由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提出。他认为对付别国的方法是:话可以说得好听些,但手中要拿着大棒,故名。后发展为“大棒加胡萝卜政策”(“胡萝卜”指给一些好处)。
 
- 答策[dá cè]- 朝廷选人时﹐提出当时政治﹑经济等问题﹐要求对答﹐应选者作答﹐谓之“答策”。
 
- 连环策[lián huán cè]- 见“连环计”。
 
- 制策[zhì cè]- 皇帝有事书之于策(竹简)以问臣下,称为“制策”。汉武帝元光元年诏贤良,各“受策察问,咸以书对”,董仲舒﹑公孙弘等都先后对策。见《汉书.武帝纪》。后为科举考试所采用,成为国家取士的科目之一。
 
- 擡策[tái cè]- 扬鞭策马。
 
- 良策[liáng cè]- 高明的计策;好的办法:别无良策。
 
- 枝策[zhī cè]- 谓举杖以击节。《庄子.齐物论》:“昭文之鼓琴也,师旷之枝策也,惠子之据梧也,三子之知几乎,皆其盛者也,故载之末年。”成玄英疏:“枝,柱也。策,打鼓杖也,亦言击节杖也。”陆德明释文引崔譔曰:“举杖以击节。”一说,谓拄杖。王先谦集解:“枝策者,拄其策而不击。”
 
- 推策[tuī cè]- 1.亦作“推筴”。 2.以蓍草或竹筹推算历数。后亦用于占卜吉凶。
 
- 优策[yōu cè]- 诏策。
 
- 辔策[pèi cè]- 1.御马的缰绳和马鞭。 2.比喻控制的工具。
 
- 迎日推策[yíng rì tuī cè]- 见“迎日推筴”。
 
- 抗策[kàng cè]- 谓扬鞭驱马。
 
- 设策[shè cè]- 定计策﹔施用谋略。
 
- 對策[duì cè]- 1、古时就政事、经义等设问,由应试者对答,称为对策。 自 汉 起作为取士考试的一种形式。2、对付的办法或策略。
 
- 战国策[zhàn guó cè]- 书名。战国时游说之士策谋和言论的汇编。三十三篇,始于公元前453年三家分晋,止于公元前209年秦二世继位。北宋时有散佚,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帛书中,有失传已久的部分内容。
 
- 划策[huà cè]- 出主意;筹谋计策:出谋划策。也作画策。
 
- 先策[xiān cè]- 谓预知。
 
- 对策[duì cè]- ①古代应考的人回答皇帝所问关于治国的策略。②对付的策略或办法:商量对策。
 
- 前策[qián cè]- 1.以前的计划。 2.过去的史籍。
 
- 廷策[tíng cè]- 谓会试中式者,天子亲自策问于朝廷。
 
- 东堂策[dōng táng cè]- 《晋书.挚虞传》:“武帝诏曰:‘省诸贤良答策,虽所言殊涂,皆明于王义,有益政道……’诏诸贤良方正直言,会东堂策问。”后因以“东堂策”指策试。亦指所对的策文。
 
- 对空策[duì kōng cè]- 用空泛的议论回答问题。策﹐对策﹐文体的一种。
 
- 小策[xiǎo cè]- 1.小册子。 2.细鞭。
 
- 建策[jiàn cè]- 出谋献策,制定策略。
 
- 太平策[tài píng cè]- 安邦治国的策略。
 
- 枉策[wǎng cè]- 弯曲的马鞭。《楚辞.九章.悲回风》:“借光景以往来兮,施黄棘之枉策。”王逸注:“以棘为策,既有芒刺,而又不直,则马伤深而行速。”一说指妄谬的政策。见余冠英《选》。
 
- 干策策[gān cè cè]- 枯瘦的样子。
 
- 揆策[kuí cè]- 犹画策。
 
- 神策[shén cè]- 1.亦作“神筴”。卜筮所用之蓍草。 2.唐禁军名之一。详“神策军”。
 
- 执策[zhí cè]- 1.持鞭。 2.执持简册。
 
- 同化政策[tóng huà zhèng cè]- 一般指统治民族的统治阶级强制推行的消灭被统治民族的民族特点的政策。如禁止被统治民族使用自己民族的语言文字,强迫他们改变本民族的风俗习惯,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对他们进行奴役﹑迫害,以改变其民族成分。
 
- 殊策[shū cè]- 帝王对臣属特颁的策书。
 
- 秦人策[qín rén cè]- 《左传.文公十三年》﹕“﹝秦伯﹞使士会。士会辞﹐曰﹕‘晋人﹐虎狼也。若背其言﹐臣死﹐妻子为戮﹐无益于君﹐不可悔也。’秦伯曰﹕‘若背其言﹐所不归尔帑者﹐有如河!’乃行。绕朝赠之以策﹐曰﹕‘子无谓秦无人﹐吾谋适不用也。’”杜预注﹕“策﹐马檛。临别授之马檛﹐并示已所策以展情。”后借指马鞭。
 
- 散策[sàn cè]- 拄杖散步。
 
- 政策[zhèng cè]- 国家、政党为完成特定的任务而规定的行动准则。是路线、方针的具体化。如中国为了引进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派遣大量留学生到发达国家去学习,请外国专家到中国来工作,都是行之有效的政策。
 
- 盐策[yán cè]- 1.征收盐税的政策法令。筴,同“策”。 2.盐务。
 
- 筹策[chóu cè]- 1.竹码子。古时计算用具。 2.犹筹算。谋划;揣度料量。
 
- 奇策[qí cè]- 神奇的计策。
 
- 遗策[yí cè]- 1.失策;失算。 2.指前人遗留下来的策略计划。 3.指古代的典籍。
 
- 书策[shū cè]- 指夹带书册入考场。
 
- 闭关政策[bì guān zhèng cè]-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限制和禁止对外交通、贸易的政策。限定广州一口通商,外商来华贸易须通过清政府特许的公行商人,活动限于指定范围,进口货征收高税额,出口货限制品种和数量。它是落后的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起了严重的阻碍作用。 闭关锁国的政策
 
- 驱策[qū cè]- 驱使;命令做某事:将士供驱策|驱策之下,诸事井井进行。
 
- 焦土政策[jiāo tǔ zhèng cè]
- 悬策[xuán cè]- 预计。
 
- 振策[zhèn cè]- 扬鞭走马。
 
- 萦策[yíng cè]- 谓挥动马鞭,回旋如绕。语本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济(王济)从骑有一马,絶难乘,少能骑者。济聊问叔(王湛):‘好骑乘不?’曰:‘亦好尔。’济又使骑难乘马,叔姿形既妙,回策如萦,名骑无以过之。济益叹其难测,非复一事。”后以“萦策”为典,谓夙有俊才,人所未识,而一旦显现。
 
- 仁策[rén cè]- 施行仁政的方策。
 
- 献策[xiàn cè]- 献计。
 
- 玄策[xuán cè]- 神妙的谋略。
 
- 扶策[fú cè]- 1.搀扶;支撑。 2.簇拥。
 
- 豹策[bào cè]- 谓用兵的策略。
 
- 符策[fú cè]- 1.亦作“符册”。 2.符契简策。
 
- 要策[yào cè]- 重要的计划或政策。
 
- 锁国政策[suǒ guó zhèng cè]- 日本江户幕府禁止对外交通、贸易的政策。1639年幕府颁布《锁国令》,规定严禁与外国(中国、荷兰两国除外)通商。直到19世纪中期,长达二百多年的“锁国时代”方告结束。
 
- 鸟策[niǎo cè]- 用鸟篆书写的简策。
 
- 连策[lián cè]- 谓骑马并行。策,马鞭。
 
- 遣策[qiǎn cè]- 随葬物的清单。
 
- 倒杖策[dǎo zhàng cè]- 倒持所拄之杖及马鞭,喻心神恍惚而行动错乱。
 
- 空策[kōng cè]- 空泛的策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三回:“可笑这第三场的卷子,十本有九本是空策,只因头场的‘八股’荐了,这个就是空策,也只得荐在里面。”
 
- 仗策[zhàng cè]- 手持马鞭。谓骑马。
 
- 帝策[dì cè]- 指天帝的策命。
 
- 警策[jǐng cè]- ①用鞭子赶马。引申为教训督促,使之上进:时常用老师的教导警策自己。②形容文句精练扼要,含义深刻: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 货币政策[huò bì zhèng cè]- 国家金融管理部门为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所采取的政策措施。由信贷政策、利率政策和外汇政策构成。一般通过中央银行运用再贴现率、法定准备金比率和公开市场业务等手段来实现。其目标是稳定币值,促进经济增长。
 
- 凤策[fèng cè]- 1.仙人的马鞭。 2.文辞华美的奏章。
 
- 上策[shàng cè]- 高明的计策或办法。 良策;可行性强的计策今不劳兵马,坐观成败,上策也
 
- 铁血政策[tiě xuè zhèng cè]- 普鲁士通过王朝战争实现德意志统一的政策。1862年由首相俾斯麦正式提出,声称必须用铁和血来解决德意志的重大问题。后“铁血政策”成为战争政策的同义语。
 
- 射策[shè cè]- 1.汉代考试取士方法之一。 2.泛指应试。
 
- 谥策[shì cè]- 即谥册。
 
- 产业政策[chǎn yè zhèng cè]- 国家指导产业发展方向的各种政策。包括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技术政策和产业布局政策,以及其他对产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政策和法规。是国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素质,进行资源长期合理配置的重要手段。
 
- 鸵鸟政策[tuó niǎo zhèng cè]- 指不敢正视现实的政策(据说鸵鸟被追急时,就把头钻进沙里,自以为平安无事)。
 
- 摓策[féng cè]- 两手持蓍占卜。
 
- 数策[shù cè]- 古时一种占卦方法。按一定的方式计算蓍草的茎数,把所得的奇数作为阳,偶数作为阴,排列成卦,以预测吉凶。策,蓍草的茎。
 
- 出此下策[chū cǐ xià cè]- 上下指策略的好坏。下策意思就是不好、或不完美的策略。
 
- 至策[zhì cè]- 最好的计策;上策。
 
- 问策[wèn cè]- 策问。
 
- 亲策[qīn cè]- 皇帝亲自主持策问。
 
- 睦邻政策[mù lín zhèng cè]- 与另一国友好、合作,不干涉其内政的政策。 与另一国友好、合作,不干涉其内政的政策
 
- 投策[tóu cè]- 1.犹抽签。 2.弃鞭。 3.投杖,弃杖。
 
- 才策[cái cè]- 才智和谋略。
 
- 郄诜策[xì shēn cè]- 同“郄诜丹桂”。
 
- 深策[shēn cè]- 深远周密的计策。
 
- 赞策[zàn cè]- 见“赞册”。
 
- 土政策[tǔ zhèng cè]- 指地方上或小团体内部自己搞的一套规定。多指不合法或不恰当的规定。 指地方或机关,企事业单位等独自制定的政策和作出的规定、决定
 
- 决策[jué cè]- ①决定策略或办法:运筹决策。②决定的策略或办法:明智的决策。
 
- 下策[xià cè]- 不高明的计策或办法。 拙劣的计策、办法
 
- 文策[wén cè]- 策问。应试文体的一种。
 
- 诃策[hē cè]- 督责策励。
 
- 用策[yòng cè]- 出谋画策。
 
- 龟策[guī cè]- 1.龟甲和蓍草。古代占卜之具。
 
- 善策[shàn cè]- 好办法。
 
- 马策[mǎ cè]- 马鞭。
 
- 权策[quán cè]- 权谋,计策。
 
- 御策[yù cè]- 驾御马匹的鞭子。
 
- 失策[shī cè]- 计谋错误:虑无失策|此乃失策之举。
 
- 天策[tiān cè]- 1.星名。 2.帝王的谋略。 3.名号。唐高祖武德四年﹐加封李世民为天策上将﹐置天策府。参见“天策上将”﹑“天策府”。
 
策[cè]字在中间的词语
- 决策学[jué cè xué]- 以决策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学科。主要研究决策原理、决策程序和决策方法,探索如何作出正确决策的规律。是社会化大生产的直接产物,对于实现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麦策花[mài cè huā]- 古代舞人戴的冠饰。
 
- 天策府[tiān cè fǔ]- 唐李世民被封为天策上将后所建的府邸。
 
- 神策军[shén cè jūn]- 1.亦称“神策”。 2.唐禁军名之一。天宝中陇右节度使哥舒翰破吐蕃时令军史成如璆建神策军于临洮西。安禄山乱起,临洮陷,如璆令其将卫伯玉领兵屯陕州,复号神策军。代宗﹑德宗时继由宦官统领,并归禁中定制,分左右厢,衣粮优厚,势居诸禁军上。唐亡始废。参阅《文献通考.职官十二》。 3.用以美称官兵。
 
- 七策五成[qī cè wǔ chéng]- 传说春秋末越大夫范蠡向其师计然学谋略七,用其五佐越即获成功,故云。
 
- 临轩策士[lín xuān cè shì]- 皇帝亲试贡士之称。
 
- 对策论[duì cè lùn]- 又称“博弈论”、“竞赛论”。运筹学的一个分支。用数学方法研究带有竞赛或斗争性质的现象。主要研究决策者是否存在制胜对方的最优策略,以及如何确定这种策略。运用对策论,可对经济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等行为科学产生的模型作出分析判断。在管理科学、系统控制和统计决策等领域都有应用。
 
- 黄策子[huáng cè zǐ]- 指科举考试中选入的试卷。
 
- 天策上将[tiān cè shàng jiàng]- 唐太宗李世民为秦王时所加官号。
 
